
母亲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的源头,探寻古人如何以富有情感的词汇来尊称母亲。品读从古至今关于母亲的深深爱意与感恩之情。
有一句古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人与你共享过生命之初的脐带与心跳,那就是母亲。
在多种语言体系中,称呼母亲的发音都惊人地相似——“妈妈”。世间的婴儿,在人间的第一步学习就是从这个词开始的。我们以“母亲”来尊称那个赋予我们生命并养育我们成长的人,这种血脉相连的亲情永恒不变。那么,在我国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称呼母亲的呢?
让我们从甲骨文中的“母”字说起,春秋时期的《论语》中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母亲”这个词正式出现在汉唐代之后。如在《后汉书》中描述袁绍的母亲为婢使的情况。唐代王毂的《报应录刘行者》里也提到了行者提及其患眼多年的母亲的情况。
除了“母亲”,汉代还亲切地称呼母亲为“阿母”。例如,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的诗句。再早至先秦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母氏”,也有因古时士大夫家的主母多在北堂起居、堂前庭院常种植萱草而称之为“堂”、“萱堂”、“北堂”。如《诗经疏称》中的“北塘幽暗,可以种萱”。
过去人们称母亲为“慈母”,体现了“父严母慈”的传统观念。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仍然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在魏晋时期,人们口语中常称母亲为“娘”或“阿娘”。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称呼母亲为“家家”或“阿家”。而在现代汉语中,“妈”已经成为最主流的对母亲的称谓。无论对母亲的称呼如何变化,母爱与我们对母亲的深情始终不变。“妈妈”这个词永远触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