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九月的生活笔记中,我偶然遇见了一种奇特的绿色虫子。
那天,我正在挖掘红薯,当割断红薯秧苗后,翻开了地膜,突然发现了一只引人注目的巨大绿虫。它的体长大约6到7厘米,粗细与人的小拇指相仿。整个身体呈现出鲜亮的绿色,表皮上还有着清晰的花纹。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尾部的赤尖刺,长约1厘米,显得异常锋利。
在种植蔬菜的这些年里,绿叶虫并不罕见,但如此巨大的绿色虫子却是第一次遇见。我马上拍摄了照片,并带着好奇心回到了家中。
通过上网查询,我得知这种虫子的身份众说纷纭。有人称其为“猪儿虫”,也有称之为天蚕幼虫或青菜虫。还有人说这是菜粉蝶的幼虫,或者更准确的称呼是豆虫,俗称豆天蛾。经过仔细对比图片,我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
这种豆天蛾的幼虫在我国苏北地区被称为豆丹。近年来,人们开始将其制作成各种美食,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而备受推崇。它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所含的蛋白质比豆类、鱼类和植物类食物更易于吸收。甚至有人称豆虫为“21世纪的有机食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我得知豆天蛾的形态特征:末龄幼虫长60至90厘米,颜色为黄绿色,共有五龄。不同龄的幼虫头部形状也有所不同,1龄幼虫头部呈圆形,而2至4龄头部则呈三角形。豆天蛾幼虫的生活习性也十分特殊。它们在土壤中5至10厘米深处过冬,次年六月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8月间会出现成虫。这些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在茂密的高杆作物中上部,夜间则进行交尾。交尾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而产卵则每隔三小时进行一次,每只雌蛾可产卵200至300粒。
在每年的7至8月间,尤其是降、植株茂盛、地势低洼及土壤肥沃的淤地,这种豆虫的危害较为严重。这解释了我为什么今年是第一次遇到这种豆虫——原来与今年的特殊天气有关。
在此,我也不要被认为少见多怪,因为在东北吉林这边,豆虫确实较为罕见。这也算是我在秋日生活里的一次特别体验吧。秋日生活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