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这款古风剑名简直太好听了,让你一秒穿越到武侠世界!

一字格曲刃铜剑

此件一字格曲刃铜剑出土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州的普安铜鼓山遗址。该遗址位于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整个保护区域覆盖约41420平方米。这是一个跨越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遗址。在1978年,人们发现了铜鼓山遗址,这是一个以铸造兵器为主的铜器手工作坊遗址。该遗址分为两部分:北半区是铜器铸造作坊,南半区则是生活区。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了超过500件的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以及冶铸青铜器的陶石范模,还有超过1万片的陶器碎片。尤其重要的是,除了部分陶坩埚外,还有冶铸青铜用具,包括戈范、剑范、钺范、镞范和鱼钩范等。这一古夜郎遗址是贵州境内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遗址,具有极高的学术科研和保护价值。它为探索古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并有助于确定广泛流行于贵州西部、云南、广西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部分青铜器和的产地。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风格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可能代表了一个具有地域性的考古学文化。

在云贵地区,关于古代的“蛮人”有一句谚语:“不问贵贱,剑不离身”。也就是说,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人,都可以携带宝剑防身。在盘江流域的黔西南地区,出土地点和数量猜测,这种防身的“宝剑”很可能就是“一字格青铜剑”。

不仅在《左传》中有关于臧武仲赏赐盗贼“衣裳剑带”的记录,而且在《后汉书虞延传》中也有赏赐“钱及剑带”后佩刀还乡的描述。这说明我国使用剑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佩剑形象中,有佩戴一字格剑的人物形象,其佩戴方式是通过专门的剑带将剑挂在腰间。推测黔西南的这种一字格剑可能是古人用于近身的短兵利器。这种剑的特点在于其短小精悍,便于“匿剑藏身”,虽然杀伤半径小,但杀伤力度大。“荆轲刺秦,图穷匕见”,剑要小巧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字格剑便是如此。它适用于快速且致命的近战攻击,为黔西南地区古人的战争与防御提供了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