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栽培中是一把精细的“双刃剑”。它既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丰收的蔬菜,也能因为不当使用而带来损失。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蔬菜的营养生长和生长,促进开花和结果。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可以显著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激素中毒,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甚至可能导致全棚绝收。
常见的蔬菜生长调节剂有以下几类:
1. 生长促进剂:包括赤霉素、生长素、细胞素等,它们能够促进细胞和伸长,防止果实脱落,从而加速新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2. 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多效唑等,它们可以使植物体节间缩短,诱导植物矮化,促进开花。这类调节剂主要阻止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但并不影响叶子大小、叶片数目、节的数目和顶端优势。
3. 乙烯释放剂:如乙烯利,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释放乙烯的化合物,主要作用是催促果实成熟。
针对不同需求,选用适当的生长调节剂:
促进生根:可以使用萘乙酸、吲哚乙酸等。
促进茎叶生长:可选用赤霉酸、芸苔素内酯等。
促进开花和果实:可选用多种生长调节剂,包括萘乙酸、赤霉酸、复硝酚钠等。
控制植株伸长,促进根系生长:可选用多效唑、矮壮素等。
提高抗病性、耐低温、耐旱能力:可使用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等。
促进果实成熟:使用乙烯利。
植株或果实保鲜:可使用1-甲基环丙烯。
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式多样,包括喷施、冲施、浸泡、涂抹等。但使用生长调节剂时,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次数,通常两次的间隔期至少要在一周以上。由于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往往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如若喷施后效果不佳,可在一周后再次喷施。但值得注意的是,生长调节剂只是栽培管理中的一项措施,它只有和其他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本文整理自北方蔬菜报官微(BFSC2014),由农林卫视新媒体发布。关于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