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追求。尽管工程师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智能化的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瑕疵。
近期,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智能化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报道,一些新能源汽车配备了智能上下车模式,即车主打开车门时,车辆会自动降低车身高度以方便乘客上下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功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会出现问题。
有用户反馈,当车辆停放在侧方停车位,副驾驶一侧紧靠马路边缘时,由于副驾驶乘客下车动作较快,在车身还未自动降低时就已经打开了车门。结果导致车身被马路边缘卡住,形成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如果尝试关闭车门以抬升车身,却发现车门无法关闭,造成了操作上的死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这款车辆是否具备在车门开启状态下自动抬升车身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一功能,车主可能只能等待专业的救援团队前来解决困境。这一问题凸显了智能化带来的潜在挑战。
实际上,在使用传统燃油车时,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传统燃油车的设计在副驾乘员下车后会自动恢复到正常高度,车门也能正常开关,只需将车辆稍微移动即可解决困境。显然,传统燃油车的小问题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语境下似乎被放大了。
在我看来,汽车的核心功能是将人或货物从A点运输到B点,关键在于其燃油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虽然加入智能化装置可以提升驾驶体验,但我们不能忽视汽车本身的交通工具属性。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考量厂家宣传的功能是否实用。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低、购买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的功能,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做出明智的选择。智能化应该服务于驾驶的本质需求,而不是成为消费者额外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