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哲学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从康德的角度解读“自言自语”
作者:孙丰义
在与西方的交流中,我们时常被批评为“自言自语”,对此,我有着自己的见解。今天,我想从康德的角度来探讨这种“自言自语”。
康德在阐述哲学时,始终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根据哲学的本质来进行。当他对数学与哲学的界限感到迷茫,或者对哲学的本质、谁拥有哲学、我们如何理解哲学感到困惑时,他的这种遵循哲学本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某些时刻,当他无法明确哲学的具体性质时,他的表述就像是一种自我对话,一种自言自语。
尽管康德的作品被视为系统性典范,但当他开始探讨“某种”问题时,这种系统性就受到挑战。特别是他提到“如果人们发现导致对象的某个确定概念的唯一论证本身是道德的”,他的哲学体系中的范畴就只能应用于感官对象,而无法应用于超感官的事物。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无疑是对他原有系统性的冲击,使得他的哲学体系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我对话、自言自语的状态。
那么,康德关于知识和道德论证的观点意味着什么呢?他在第二批序言中并不承认存在一种与道德概念相匹配的高级知识。无论他是否承认这种高级知识,他的哲学体系都无法真正反映出哲学的本质。他在《法的形而上学》序言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关于康德对概念和道德概念的阐述,如果他在这方面的立场坚定不变,那么他关于哲学这门科学无法具体给予或我们永远无法习得哲学的结论,就仿佛是一种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反映了他对哲学本质的探索和困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科学与理性、道德与哲学的深度思考。这正是他在哲学道路上的疑惑与反思,也是我们作为哲学爱好者应当持续探索与反思的课题。他的这种自言自语并非全然贬义,而是反映了他在哲学探索中的真实心境和深度思考。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探索和反思。 (2023年6月淄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