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拉克在1928年提出了电子运动的理论,并推测了正电子的存在,标志着反物质研究的开始。自那时以来,实验观察已经发现许多基本粒子的反粒子。尽管反物质在微观世界中确实存在,但在天文学观测中,我们的宇宙似乎主要由普通物质构成,反物质极为稀缺。这个问题引发了宇宙学的难题:理论上,宇宙大后应该产生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相遇时应该全部湮灭并释放能量。我们所见的宇宙几乎完全由物质构成。
为了解开这个对称性之谜,早在1967年,物理学家萨哈罗夫提出了一个理论。他提出,如果满足某些条件,宇宙可能会发展成一个主要由物质构成的世界。其中一个关键条件是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的打破。这意味着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并非完全对称,存在某种轻微的不对称性。
深入了解CP对称性:电荷共轭(C)操作可以将粒子转化为相应的反粒子,而宇称(P)则是空间坐标的翻转。当对一个电子进行CP变换时,会得到一个正电子。当CP对称性被打破时,意味着物质和反物质的行为存在差异。
实验已经证实了弱相互作用能够P对称性和C对称性。在K介子的衰变过程中,科学家们已经观察到了CP现象。尽管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宇宙不对称性有所启示,但它们不足以完全解释为何宇宙中的反物质如此稀少。理论预测的CP强度远远不足以解释宇宙中的不对称性。
最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HCb合作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明确观测到了重子衰变中的CP现象。这是从介子到重子的重要跨越。尽管观测重子衰变中的CP比介子更为困难,但通过分析超过八万例重子衰变事件,研究人员首次明确看到了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粒子和反粒子在衰变过程中的速率不同。尽管已经发现了CP的存在,但其强度仍然不足以完全解释宇宙的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这表明可能还存在未知的CP机制。
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宇宙的奥秘仍未被完全揭开。随着对CP现象的更多观测和精确测量,我们有望发现标准模型中的漏洞并揭示新的物理规律。每一次对称性的“破裂”,都可能是理解宇宙深处法则的关键。未来的高能物理研究将继续探索这一未知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