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阅读了《阴翳礼赞》,对日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中也对比了日本与西方文化和风俗的差异,让我对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产生了更强烈的感受。
夏季时,我与一位玉石领域的专家交流,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日本的奢侈品品牌没有走向世界?他认为这可能与审美差异有关。比如,西方人更喜欢璀璨夺目的珠宝,而日本人则更偏爱玉石那种朦胧深幽的美感。这种看法与《阴翳礼赞》中对日本文化的描述不谋而合,也许这位朋友也读过这本书。
谈及日本作家,我会想起村上春树。多年前,我读了他的《的森林》,尽管内容已经模糊,但书名却仍历历在目。最近重读他的《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我对这位作家更加敬佩。
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作者分享了一位马拉松选手的经历,从他开始跑马拉松以来,每次比赛都会回想起哥哥教给他的两句话:“疼痛难以避免,而痛苦可以选择。”这种体验让我联想到《阴翳礼赞》中对日本文化坚韧与柔和并济的描绘。
村上春树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他在22岁时选择休学结婚,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四年的学业。30岁时,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写小说,并出版了作品,荣获了第23届“群像新人奖”。此后,他开始了跑步生活,最终成为了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这在许多运动员的退役期是难以想象的。
他的成功背后是如何做到的呢?《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揭示了四个关键要素:首先是天赋,村上春树认为天赋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天赋就不要尝试成为小说家;其次是专注,他为了写作全身心投入,不受任何干扰;第三是耐力,他通过跑步锻炼自己的耐力,认为写作和马拉松都需要持久的耐力;最后是坚持,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拥有无尽的能量。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村上春树的跑步哲学,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创作过程和对写作的看法,还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坚持。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