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代,货币流通包括了银子和制钱两种形式。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用银元宝来结账的情节,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对于银子的常见形式和历史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清代,银两是大宗交易和财政结算的主要货币,而制钱则在小宗买卖中更为常见,作为辅币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贵金属银的使用也得到了推动。官方规定的银钱兑换规则是“以银换钱”,在进行银钱比价和兑换时,银的价值是固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银两并不是通过个数来计量的。它的计量需要依据称重并检验成色,而且各地的重量标准、行业系统各不相同,使用过程相当繁琐,也存在诸多弊端。
清代银两的形状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元宝、中锭、锞子和滴珠四种。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元宝”也叫“宝银”,形状像小船,两端,类似于马蹄,因此又被称为“马蹄银”。中锭则重十两或七八两不等,多呈锤形,也有做成宝银形的,被称为“小元宝”。锞子的重量在一两至五两之间,形状像小馒头。滴珠则是一两以下的散碎小粒银,也被称为福珠。
在赋税征收时,一般接受散碎的银两,但在上缴户部时,这些银两需要被重新熔铸成大块的元宝。这个过程涉及到了火耗问题,需要由专门的机构——银铺或银炉来完成。私人开设的银铺需经过许可,并在银锭上标记银铺名号、所在地名、银匠姓名等信息以备查核。
清代对于银两的违法行为处罚严厉。清初规定,使用掺杂金银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杖责,而用锡充银者则会被流放。乾隆五年更进一步规定,冒充白银使用铜、锡、铅、铁等行为,旗人将被鞭枷后发配到黑龙江,民人则会受到杖刑并被发往边远地区。
在流通中,银两的成色和重量是主要的问题。官方发放的银两虽然被规定为标准成色——纹银,但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十成纯银。鉴定银的成色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银两使用的复杂性和混,一些也会以成色不足为借口进行“勒索”,这是除了火耗以外的另一种加征手段。至于清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元宝使用并不符合古制。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制钱,或者一两以下的滴珠,最多也就是一到五两的锞子。元宝更多是在大宗交易或特殊场合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