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雷台观简介及匾额文化
雷台观是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城北的一处古老宫观,也是武威市区内存留的唯一建筑。关于其始建时间,历史文献并未详述,但据清乾隆三年所立的《雷台观碑记》,该观在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至1464年)因应对自然灾害而得以建设。此后,历经清代、民国及以后的多次修缮与扩建。
雷台观坐北面南,主体建筑位于一座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上。其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二平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以及三星斗姆殿。其中,雷祖殿保存较为完好,为重檐歇山顶结构。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是研究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源。
1993年,雷台观因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甘肃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其宏伟的建筑外,雷台观还珍藏着丰富的匾额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雷台观内的神像及部分建筑遭受,原有的匾额、楹联失散。自1981年起,武威当地开始修复这座蕴含丰富文化的古代宫观。如今,主要建筑上保存着武威现代书画名家所题的五块匾额,内涵丰富,书法精湛。
“雷台观”的金字横匾位于山门上方,笔力遒劲,由现代书法名家王维德所题。二平门正中的匾额上题有“步云”,寓意雷台之高以及人们飞升的愿望。风伯雨师殿上悬有“风起云蒸”的匾额,暗示其掌管风云的职能。主殿雷祖殿上悬挂的“雷霆万钧”四字匾额,展现了古代先民对雷电的敬畏以及雷祖的威严。而“三星高照”的匾额则悬于最高建筑三星斗姆殿上,寓意吉祥幸福、健康长寿。
这些匾额不仅是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民众精神生活和文化内涵的体现。它们与观内的古建筑相互辉映,成为了雷台观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匾额书写了古城武威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现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类似匾额这种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被淡化。挖掘武威的匾额文化、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悠久文明,对于武威的文化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匾额不仅展示了文化在武威地区的深远影响,还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道德的尊崇。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匾额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武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