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积极改变:重塑生活,迎接精彩
第一章:认识松岗行为——生活中的隐形枷锁
松岗行为,这个概念其实源于心理学中对拖延和回避行为的研究。它指的是那些让我们不自觉地拖延、逃避重要任务或改变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评判、害怕未知。它们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行动力,让我们在舒适区里打转,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严重的松岗行为,是在一次重要的项目截止日期来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完全空白,脑子里一片混乱,却迟迟不肯开始动手。不是不想做,而是害怕做不好,害怕辜负别人的期望。结果可想而知,我最终在最后一刻才勉强完成,而且质量远不如人。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松岗行为带给我的痛苦和无力。
心理学家蒂姆皮切尔(Tim Pychyl)在《拖延心理学》中指出,拖延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行动力,低估了任务的难度。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一再推迟行动,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我正是如此,总想着”明天再开始”,却忘了明天永远不确定。这种思维模式就像一个漩涡,越陷越深。
其实,松岗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表现为”完美”,总想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有些人则是”灾难化思维”,总把事情往最坏处想;还有些人则是简单的”分心”,被手机、社交媒体等轻易吸引。无论哪种形式,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总是害怕自己的方案不够完美,于是迟迟不肯提交;总是担心别人会不认可自己的工作,于是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总是被手机里的短视频吸引,忘记了原本要完成的任务。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日积月累,却构成了我生活中的隐形枷锁,让我无法前进。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读到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理论,才真正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德韦克指出,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失败,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的迷雾。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如此害怕失败?是因为我内心深处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害怕被证明是错的吗
这个问题让我痛苦地意识到,我的松岗行为源于一种深层的自我怀疑。我害怕开始,因为害怕结果不理想;我害怕改变,因为害怕自己的不足。这种恐惧就像一个保护壳,看似能保护我,实则让我窒息。我就像一个躲在壳里的蜗牛,以为这样就能安全,却忘了自己本可以自由地探索世界。
第二章:打破舒适区——改变的勇气与智慧
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行为模式时。打破舒适区,意味着要面对未知,要接受不确定性,要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我曾经也是一个极度抗拒改变的人,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出舒适区,才真正体会到了改变的滋味。
那是在我工作五年后,公司决定进行架构调整,我所在的部门被合并,我需要选择新的发展方向。当时我非常抗拒,因为这意味着要学习全新的技能,要适应新的团队,还要面对可能调到不同城市的风险。我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抗拒,甚至想过辞职不干。
当我看到周围同事都在积极适应变化时,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我可能会被时代淘汰。于是,我鼓起勇气,决定主动迎接改变。我开始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技能;主动与新的同事建立联系,融入新团队;甚至考虑了调到新城市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我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特别是在深夜独自加班学习新知识时。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回到原来的舒适区。每当我想到改变可能带来的机遇,想到自己如果继续不变会被淘汰,我就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曾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被毁灭旧有思维,又不断重新站起来建立新思维的过程。我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逐渐摆脱了松岗行为的影响。
在打破舒适区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几个重要的道理:
改变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彻底改变,而是要从小的改变开始,逐步扩大。就像我当初学习新技能时,先从基础的课程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更容易适应。
改变需要积极的心态。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改变是成长的机会。当我告诉自己”我可以学”而不是”我害怕学”时,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改变需要支持系统。我在改变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互相鼓励。这种支持系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改变需要耐心。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放弃。就像种树一样,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改变也是如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才逐渐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但最终的效果是显著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的改变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它不仅让我获得了新的技能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改变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不是逃避,而是成长;不是冒险,而是机遇。
第三章:建立积极习惯——从微小改变开始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行为模式时。建立积极习惯,需要从微小的改变开始,逐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我曾经也是一个习惯性拖延的人,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直到我开始尝试建立积极习惯,才逐渐摆脱了这种不良循环。
建立积极习惯的关键在于”微习惯”这个概念。由习惯专家斯蒂芬盖瑞斯皮尔克(Stephen Guise)提出,指的是将新习惯分解到极小的程度,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比如,如果你想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读30分钟,而是从每天读1页开始;如果你想养成锻炼的习惯,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跑5公里,而是从每天做10个俯卧撑开始。
我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效果非常显著。当时我决心改掉拖延的毛病,于是开始尝试”5分钟法则”——无论多不想做某件事,都要先做5分钟。比如,我原本总是拖延写报告,于是决定每天先写5分钟。结果发现,一旦开始做了,就很难停下来,往往能继续写下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习惯的力量。建立积极习惯,就是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性格和命运。
在建立积极习惯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明确你的目标。知道你想要改变什么,为什么想要改变,这能给你提供动力。我当初建立积极习惯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拖延,这让我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
让习惯变得简单易行。微习惯的核心就是简单,简单到几乎不可能失败。如果你连做5分钟都做不到,那说明你的目标定得太高了。就像我一开始只要求自己每天读1页书,这样更容易开始,也更容易坚持。
第三,建立触发机制。将新习惯与已有的习惯联系起来,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比如,我决定每天在喝完咖啡后写5分钟报告,这样咖啡就成了触发机制,喝完咖啡后自然就想写报告。
第四,记录和反馈。每天记录你的习惯执行情况,并给自己正反馈。我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习惯追踪表,每完成一天就打一个勾,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更有动力。
第五,保持耐心。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放弃。就像我最初建立阅读习惯时,每天只读1页,坚持了一个月才逐渐增加到每天读10页。
通过这些方法,我逐渐摆脱了拖延的毛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建立新的积极习惯,这让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第四章:拥抱不确定性——成长的必经之路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有些人害怕不确定性,总是想要掌控一切;而有些人则拥抱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我曾经也是一个害怕不确定的人,总是想要计划好一切,结果往往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而陷入困境。直到我开始拥抱不确定性,才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自由和精彩。
拥抱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培养成长型思维。德韦克的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的人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