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背景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个超级实用的话题——《15厘米参照物:轻松对比生活中的小物件,让你秒懂尺寸大小》咱们都知道,有时候买东西或者装修的时候,光听商家说”这个很大”或者”那个很小”,根本没啥概念对吧就像上次我买杯子,人家说”这个口径很大”,可我心里还是没数后来我发现,只要有个15厘米的参照物,比如咱们手掌的宽度,很多尺寸问题就迎刃而解啦
这个15厘米参照物的妙处在于,它就像一个”尺寸翻译官”,把那些抽象的数字转换成咱们生活中熟悉的视觉感受比如我的手掌宽度大约就是15厘米左右,当我拿起一个手机,发现它差不多跟我手掌一样宽时,我就能立刻知道这是个多大尺寸的手机再比如,我女儿的小熊玩偶直径也是15厘米左右,如果我买一个收纳盒,知道它比小熊大一点,心里就有底了这种直观感受比单纯看厘米数字要靠谱多啦
1 15厘米参照物的神奇力量
说到15厘米参照物,我真是要佩服自己当初的脑洞记得有一次家里要买新床垫,销售小哥说”这个床垫1.8米长”,我一听就蒙了——1.8米到底是多长后来我顺手比划了一下,发现1.8米差不多是我从脚到头顶的长度,这下心里就有数了再比如,我准备搬家时,需要知道新家门框的高度,销售说”门框高2米”,我又比划了一下——哎呀,这比我的身高还高出不少呢
这种参照物的方法其实不新鲜,很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视觉参照”对人类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阿瑟佩吉在1957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人们判断物体大小,往往会受到最近看到的参照物影响就像我们看同样大小的杯子,放在大桌子上感觉就比放在小桌子上要小这个15厘米参照物的原理也是如此,当我们把15厘米这个标准长度跟生活中常见物件对比时,抽象的数字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我有个朋友是设计师,她经常用这个方法跟客户沟通有一次有个客户说”我想买个小茶几,但家里地方不大”,她就让客户先比划出15厘米的长度,然后说”你可以想象这个茶几比这个大两倍”,结果客户立刻明白了,最后选了个尺寸正合适的茶几你看,这比单纯说”长75厘米”要直观多啦
2 15厘米参照物在生活中的妙用
咱们生活中处处需要15厘米参照物比如买衣服,店员说”这件衣服袖长合适”,可我还是不确定——袖子到底多长算合适这时候你就可以把手臂伸直,比划出15厘米的长度,然后看看衣服袖子是不是大概这个长度我每次买裤子都这么干,把15厘米比划成裤长,发现裤长比这个长出10厘米左右,这样买回来的裤子穿起来就正好合身
厨房里更需要这个参照物我有个15厘米的量杯,每次做蛋糕时都特别管用面粉包装上写着”每杯约125克”,但不同品牌的面粉密度不一样,怎么知道加多少呢这时候我就会用量杯比划15厘米的高度,然后看看面粉堆起来是不是差不多这个高度,这样加的量就差不多了我表妹是烘焙达人,她告诉我这个方法比电子秤还准呢
家具尺寸更是需要参照物上次我家要买电视柜,销售说”这个柜子宽1.2米”,我一听就犯迷糊——1.2米到底多宽后来我比划了一下15厘米的宽度,发现电视柜大概是我这个参照物宽度的8倍,这下心里就有数了再比如买书架,知道书架要能放下15厘米厚的书,就能判断出能放多少本书了
3 如何培养15厘米参照物的感知能力
培养15厘米参照物的感知能力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要多练习我有个小窍门,就是随身带个15厘米的小尺子,没事就拿出来比划比如在超市看水果,就可以比划一下水果是不是15厘米直径;看衣服时比划一下袖长;看家具时比划一下宽度久而久之,你就能自然地用15厘米来衡量各种物件了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天生喜欢用”组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比如我们认识人,不会一个个像素地认识,而是会把他归入”高个子””戴眼镜”等组块中同样,如果我们能把15厘米这个长度归入自己的参照组块,就能更高效地判断各种尺寸了我有个朋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练就了”尺寸直觉”——现在看任何东西,他都能快速判断出大概尺寸,特别厉害
我女儿现在5岁了,我也在教她用15厘米参照物我们会一起玩”找15厘米的游戏”,家里各种小物件都成了她的参照物比如她的小熊玩偶直径是15厘米,小汽车长度也是15厘米,现在她看玩具时,会自然地问”这个比小熊大还是小”,这样她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得特别快所以家长们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让孩子从小培养尺寸感知能力
4 15厘米参照物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15厘米参照物不仅在家里有用,在外面也特别管用比如去医院看牙,牙医说”这个钻头直径2毫米”,我一听就懵了——2毫米到底是多大后来我比划了一下15厘米的宽度,发现这个钻头大概是我这个参照物的1/75,这下心里就有数了再比如买化妆品,知道口红直径也是15厘米左右,就能判断出包装盒是不是合适了
旅行时更需要这个参照物上次我去泰国,看到当地卖的小工艺品,店员说”这个高30厘米”,我一听就犯迷糊后来我比划了一下15厘米的高度,发现这个工艺品大概是我这个参照物的高度两倍,这下就明白是多大东西了再比如看佛像,知道佛像头部直径也是15厘米左右,就能判断佛像整体尺寸了
购物时这个参照物也特别实用比如买手机,知道手机宽度也是15厘米左右,就能判断出大小是否合适再比如买电脑,知道笔记本长度也是15厘米左右,就能判断出便携性如何我有个朋友每次去电子产品展,都会带个15厘米的参照物,这样看各种设备时心里就有底了,最后买的设备都特别符合他的需求
5 15厘米参照物的科学依据
为什么15厘米参照物这么管用呢这背后有科学依据人类视觉系统天生喜欢寻找参照物来判断尺寸,这被称为”相对尺寸效应”比如我们看同样大小的杯子,放在大桌子上感觉就比放在小桌子上要小这个15厘米参照物的原理也是如此,当我们把15厘米这个标准长度跟生活中常见物件对比时,抽象的数字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心理学家埃莉诺詹金斯在1939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人们判断物体大小,往往会受到最近看到的参照物影响就像我们看同样大小的杯子,放在大桌子上感觉就比放在小桌子上要小这个15厘米参照物的原理也是如此,当我们把15厘米这个标准长度跟生活中常见物件对比时,抽象的数字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我有个朋友是设计师,她经常用这个方法跟客户沟通有一次有个客户说”我想买个小茶几,但家里地方不大”,她就让客户先比划出15厘米的长度,然后说”你可以想象这个茶几比这个大两倍”,结果客户立刻明白了,最后选了个尺寸正合适的茶几你看,这比单纯说”长75厘米”要直观多啦
6 如何创造自己的15厘米参照物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15厘米参照物比如我有个习惯,每次出门都会带个15厘米的小玩具,这样看任何东西时都可以比划一下我有个朋友是音乐家,他经常用小提琴的琴头作为15厘米参照物;还有个朋友是健身教练,他经常用哑铃片作为参照物关键是找到你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拿的物件作为参照物
创造自己的参照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个性化比如我女儿喜欢小熊玩偶,我就用她的小熊玩偶作为15厘米参照物这样当她看到任何东西时,都会自然地跟小熊对比,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己的尺寸感知系统我有个朋友是做木工的,他把自己的手掌宽度作为15厘米参照物,现在看任何木料尺寸都特别准
创造参照物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把它固定在某个地方比如我就在家里显眼位置放了个15厘米的标记,每次看家具尺寸时都会自然地比划一下我有个朋友在厨房做了个15厘米的标记,现在做菜时特别管用关键是让参照物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使用起来就会更自然
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15厘米参照物
选择适合自己的15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