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呀

古诗词中的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呀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古诗词中的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喜欢在文字里寻觅诗意的人。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话题,可是我琢磨了很久的——那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暗香”这个词语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它不仅仅是一种花的香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审美的体现。

一、暗香的词源与文化背景

“暗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让”暗香”之名不胫而走,也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从词源上看,”暗香”中的”暗”字并非指香气不明显,而是指香气在暗中散发,不张扬,不外露,有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香”则直接点明了这是关于香气的问题。结合起来,”暗香”应该是一种在暗处悄然散发香气的植物。

关于”暗香”所指的具体植物,历来有争议。最常见的说法是指梅花,尤其是山茶花。林逋本人就喜爱梅花,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梅花,而且他种植的梅花以”暗香”著称。但也有人认为暗香可能指其他植物,比如兰花、桂花等。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提到:”暗香非梅,乃兰也”。可见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从文化背景来看,暗香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梅花在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不畏严寒的精神品质,而暗香则更强调了这种品质的含蓄和内敛。在宋代以后,随着文人文化的兴起,暗香这个意象被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一种高雅的审美象征。

二、暗香与梅花的渊源

说到暗香,就不能不提梅花。梅花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报春的使者,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而暗香作为梅花的别称之一,更是赋予了梅花独特的意境和魅力。

梅花的香气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与其他花卉不同,梅花的香气并不浓烈,而是清幽淡雅,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这种香气在寒冷的冬季里尤为珍贵,它不仅带来了感官上的享受,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这种意境的完美表达。

关于暗香与梅花的渊源,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种了大量的梅花,并且只与梅花为伴,不与其他花树混植。他还在梅园中筑了草堂,自号”梅妻鹤子”。有一次,宋仁宗召他入宫,问他有什么要求,林逋回答说:”欲见梅,欲见鹤”。可见他对梅花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

林逋笔下的暗香,不仅是指梅花的香气,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正是林逋所追求的人生态度。他笔下的暗香,既有梅花的物理香气,也有其精神内涵的香气。

现代植物学家对梅花的香气也进行了研究。据《植物志》记载,梅花主要散发苯乙醇、苯甲酸甲酯等挥发油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梅花独特的香气。而暗香之所以”暗”,是因为这些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释放得更为缓慢,需要静心体会才能感受到。

三、暗香与其他花卉的比较

虽然暗香最常被理解为指梅花,但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其他花卉被赋予类似的美称。将这些花卉与暗香进行比较,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暗香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是兰花。兰花在文化中同样具有高尚的地位,被誉为”花中君子”。兰花的香气也以清幽淡雅著称,与暗香的特点非常相似。清代诗人郑板桥就曾写道:”幽兰生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里的”芳”与暗香中的”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兰花与暗香还是有所区别的。兰花通常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其香气更为隐蔽;而暗香则更强调在暗处悄然散发香气,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美。兰花在诗词中常与君子之道相联系,而暗香则更多与梅花的高洁品质相联系。

其次是桂花。桂花在秋季开放,香气浓郁,被誉为”金秋第一香”。与暗香清幽淡雅的特点相比,桂花的香气更为浓烈,更适合在公开场合欣赏。桂花虽然也是香花,但与暗香所指的花卉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来看茉莉花。茉莉花以其浓郁的香气和洁白的花朵而闻名,在古代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花卉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提到暗香,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李白看到满园盛开的茉莉花,一定会用”暗香浮动”来形容其香气。

与暗香相比,茉莉花的香气更为浓烈,花朵更为鲜艳,更符合”香”字的直观含义。而暗香则更强调香气的含蓄和内敛,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从这个角度来看,暗香所指的花卉应该是一种香气清幽淡雅、花朵不张扬的花卉。

四、暗香在诗词中的演变与拓展

暗香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最初,暗香主要指梅花的香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象征。

在宋代之前,虽然也有诗人提到花香,但”暗香”这个词语的使用还比较少。到了宋代,随着文人文化的兴起,暗香这个意象被广泛运用,并且与梅花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除了林逋之外,苏轼、黄庭坚等著名诗人也多次使用暗香这个意象。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梅花的赞美。他在《东栏梨花》中写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里的”雪”就是指梨花,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与暗香相似的意境。苏轼还曾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提到暗香,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苏轼看到满园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用”暗香浮动”来形容其香气。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他的诗词风格与苏轼有相似之处。他在《寄黄几复》中写道:”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到日斜。我手写黄庭坚遍,君眼应识几度花”。这里的”花”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花,但我们可以联想到暗香,因为黄庭坚也是梅花爱好者。

到了明清时期,暗香这个意象的运用更加广泛。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暗香非梅,乃兰,引发了关于暗香所指花卉的争论。而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暗香这个意象。例如,在描写大观园时,曹雪芹写道:”满园花色,如诗如画,暗香浮动,沁人心脾”。这里的”暗香”显然是指园中各种花卉的香气,但依然保持着清幽淡雅的特点。

现代诗人对暗香这个意象的运用也很有特色。例如,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提到暗香,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与暗香相似的意境——那种在暗处悄然散发香气,不张扬,不外露的美感。

五、暗香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暗香不仅仅是一种花的香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象征。它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了文人墨客的高洁品质和审美。

暗香代表了文人墨客的高洁品质梅花不畏严寒


古诗词中的暗香究竟指的是哪种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