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及文章背景介绍
物是人非的伤感瞬间:欲语泪先流的心情谁能懂
这篇文章想探讨的是那种突然间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只有自己还停留在过去的感觉,就像你走进曾经熟悉的街道,发现店铺都换了,墙皮也重新粉刷过;或者拿起旧照片,看着照片里的人,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现在的样子。这种”物是人非”的瞬间,常常会让我们瞬间泪目,那种”欲语泪先流”的心情,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第一章:物是人非的瞬间,记忆如何欺骗我们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老家祭祖,走在曾经熟悉的村道上,两旁的房屋都翻新了,一些老宅子掉建了新楼房。我路过那棵老槐树,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天都跟小伙伴们在这棵树下玩捉迷藏。树还在,但已经长得高大,树皮皲裂,枝繁叶茂,完全认不出来了。
我站在树下,突然就哭了,不是悲伤,而是感动。感动于时光的流逝,感动于有些东西虽然变了,但某些记忆依然鲜活。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无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我们意识到的,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无意识的”。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记得很清楚,其实记忆一直在被重新构建。
我父亲曾经送给我一本旧相册,里面全是他的童年照片。我们坐在沙发上,他一张张翻给我看。当他看到一张他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河里摸鱼的照片时,突然指着照片说:”那个瘦高的,是你爷爷;那个笑得傻的,是我二叔…”我惊讶地发现,这些面孔在我记忆里模糊不清,但父亲却能清晰地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
这让我想起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的研究,他在《记忆的故事》中提到,记忆不是录像机式的记录,而是每次回忆时都在重新创造的。就像拼图,每次拿起一块,可能都会移动其他块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记得很清楚,其实记忆一直在被修改。
第二章:欲语泪先流的情感,为何我们如此脆弱
“欲语泪先流”这八个字,我体会得特别深。去年公司年会,我收到了前同事小王的微信。我们曾经是无话不谈的闺蜜,后来因为公司调整,她去了另一个城市。微信里她发来一张照片,是她和现任男友的合影,背景是巴黎铁塔。
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突然发现照片里的小王笑得那么开心,眼睛弯弯的,和我记忆里那个总是爱哭鼻子的小王完全不一样。我回了一个”恭喜”的表情,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很久,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为什么看到别人幸福,我会难过?社会心理学家依阿华大学的罗伯特·凯根提出情感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感: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其中,悲伤是最复杂的一种,它又分为多种类型:失落感、遗憾感、无助感等等。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我们失去的东西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悲伤。
我母亲常说:”人老了就容易多愁善感”。她这话没错。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敏感。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部分(如杏仁核)比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如前额叶皮层)更早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做错事可能只会哭,长大后却要强装镇定。
第三章:时间是最无情的画师,如何与变化和解
我有一个朋友,叫李娜。我们大学时是最好的闺蜜,毕业后各奔东西。去年她回老家办婚礼,我特意去了婚礼上。当李娜挽着新郎走向仪式台时,她突然转头对我说:”还记得大学时我们住同一个宿舍,你总爱抢我的被子吗?”我差点没忍住,差点就哭出来了。
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能把最亲密的关系冲淡,也能把最痛苦的回忆变成温暖的怀念。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时间的本质》中写道:”我们害怕时间流逝,却忘记了时间也是治愈伤痛的良药”。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哭得撕心裂肺。父亲告诉我,爷爷走之前一直拉着我的手,轻轻地说:”要好好生活…”这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三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爷爷想说的不是让我悲伤,而是要我坚强。
第四章:怀旧是种甜蜜的忧伤,我们为何如此依赖过去
每次下雨天,我都会想起大学宿舍的日子。那时候我们四个女生,经常在下雨天窝在宿舍里看电影、聊天。我至今记得,小雨总爱抱着枕头说梦话,总爱啃零食,小芳总爱抱怨食堂的饭菜,而我总爱偷帅哥杂志。
这种对过去的怀念,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教授·平克在《驱动力》中提到,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当我们感到现实生活不满足这些需求时,就会怀念过去。
我有个表弟,刚毕业就失业了。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垮了,整天宅在家里。我陪他去看电影,他突然说:”我想回到高中时代,那时候我虽然穷,但至少有朋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连个能倾诉的人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表弟的失业,不仅让他失去了经济来源,也让他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让他怀念过去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我们如何安放记忆
去年冬天,我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关于存在的书。作者写道:”我们都是时间的囚徒,被过去所困,又被未来所焦虑”。这句话让我特别有共鸣。
存在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但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逃避”物是人非”的现实,只能学会接受。科学家苏珊·尼奇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专门处理悲伤的区域,但这个区域的活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
我有个朋友,叫他父亲去世后,他整个人都变了。他曾经是个开朗的人,现在却总是沉默寡言。我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说:”我没事,只是怀念我爸”。我告诉他,怀念不是坏事,但沉溺于过去会阻碍你前进。
第六章: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如何建立新的意义
去年春天,我搬到了新的城市。离开时,我把所有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在新家的阳台上种下了几盆花。看着它们从种子发芽到开花,我突然明白,生活就像这盆花,旧的会消失,新的会生长。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的幸存者,也是意义疗法的创始人。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对我来说,这种意义就是不断适应变化,不断创造新的回忆。
我现在每周都会去老年大学上课,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一次,我们在茶歇时聊天,一个阿姨突然说:”我年轻时也爱哭鼻子,但后来发现,眼泪流干了,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应对物是人非带来的心理创伤
物是人非带来的心理创伤,其实很常见。当我们最熟悉的环境、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会感到失落和困惑。要应对这种创伤,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感受。很多人会认为”哭是不坚强”的表现,其实哭泣是身体在释放压力。
心理学家埃利斯的理绪行为疗法(REBT)认为,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引起的。比如,你看到老朋友变了,可能会想”他怎么变得这么陌生”,这种想让你痛苦;但如果换个想法”他长大了,有了新的生活”,你可能就会释然。
具体方法上,可以尝试以下几种:
1. 表达情绪:找一个信任的人倾诉,或者写日记。我有个朋友,当他的初恋女友嫁人时,他很难过。后来他开始写日记,把所有感受都写下来,慢慢就释然了。
2. 接受变化:记住,变化是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有可塑性,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关系。
3. 创造新回忆:不要试图抹去过去,而是创造新的美好回忆。比如,你可以重游故地,但重点不是寻找过去,而是发现现在有什么不同。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痛苦持续很久,影响正常生活,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5. 练习正念: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减少对过去的执着。我尝试过每天花10分钟做正念练习,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