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一顿饭人均近万元,高端餐厅也扛不住这波寒流?魔都米其林“太子爷”餐厅宣布关门

说到现在的高端餐饮,哪怕有米其林、明星主厨加持,日子似乎也不好过。看上海这家叫EHB的米其林一星北欧餐厅——背景硬,曾经让吃货抢着提前三个月订位,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装修花费好几千万,结果呢?营业才两年多,9月28日就要歇业了。关门消息一出来,圈里炸锅,有人直呼太突然,有人惋惜,说本来还打算下次去喝个下午茶。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EHB餐厅那套仪式感流程挺有讲究,三层小楼,一楼是Tearoom,卖下午茶和鸡尾酒;二楼三楼分别是正餐和休息区。客人进门先到三楼Living

room,吃点餐前甜点和酒,再去二楼正式用餐。大众点评上现在门店人均消费2035元,Tearoom只需437元,可在开业初期,主打的北欧料理定价就快奔一万去了,全国也找不到几个比它贵的。背后的大人物也够猛,一个是丹麦名厨Esben
Holmboe
Bang,他在奥斯陆的Maaemo餐厅,15个月拿下米其林二星,2016年还搞成了北欧第一家三星餐厅。合伙人罗昊,好利来创始人的儿子,本身也是餐饮圈的“太子爷”。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虽然高价难挡最初的热情,但到了2023年11月,EHB餐厅才营业半年就拿下米其林一星,驻店女主厨Viviane

Mello还拿了“年轻厨师奖”。即便荣誉加身,谁能想到现在竟然要暂停营业?餐厅公告说“暂别不是终点”,以后可能换种形态再见,不过目前没透漏啥具体重启方案。工作人员表示闭店原因归于“合作战略调整”,会不会重新开门,要看后续消息。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其实高端餐饮的日子都不轻松。广州那边,“Rêver·玥”也是一家米其林一星,经营了5年多,今年9月7日也将关门。据门店说原因是市场不景气,压力太大,管不住成本只能收摊。2024年11月,“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宣称2025年某时会无限期暂停营业,这店连续8年米其林三星,只有10个座位,人均消费都要6800元起步。上海山河万朵,2024年9月也宣布停业。这股闭店潮从北京蔓延到全国,Opera西餐、玉芝兰川菜一年摘星也都先后暂停,原因五花八门,有物业纠纷,也有经营压力。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

看数据更扎心了。上海高端餐饮最密集。2023年五月,500元以上人均客单价的餐厅约占1.35%,总数2700多家。但到了2024年四月,只剩0.8%,门店减了900多家;2025年八月,比例继续萎缩到0.76%,只剩1600余家,两年瘦了近六成。消费冷淡、客群越来越窄、运营成本还死贵,高端餐厅不得不降价或者推副牌求生存。新荣记推出398元“一人食”套餐,被网友调侃为穷鬼福音,今年又降到288元/位午市套餐;大董餐饮集团也承认去年到今年,半数门店亏损,老板董振祥直接上阵改模式,想办法增加收入。

国际品牌也跟着调整。比如Bombana在上海开的意大利餐厅,平时人均2000+,最近搞了个588元午市套餐。Wolfgang’s

Steakhouse也一样,原来人均1048元,现在出了884元双人牛排汉堡套餐,服务费全包。高端餐饮行业进入新的阶段,增长慢了,利润低了,连消费者也变得理性,不再为了那些“米其林标签”买单。大家现在更愿意掏腰包买体验、看性价比,高端餐厅如果不转型,就真得等着关门。

你说这种变化是短暂的吗?还是大家的消费习惯彻底变了?有些人看到喜欢的洋房下午茶都要消失,心里难受,对吧?我个人觉得,这阵子真的挺魔幻的。想吃顿像样的Fine dining,先准备钱包,再祈祷别被通知关门。


人均曾近万的米其林餐厅撑不住了(人均花费最高曾冲到近1万块,地段还选在徐汇区法式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