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及文章背景介绍
大家好呀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朋友圈里的老熟人,如今再也不是了,感觉有点陌生了啊》话说啊,我最近就经常琢磨这事儿以前咱们都是朋友圈里的老熟人,天天刷着对方的动态,感觉彼此就像身边最亲近的人一样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再看朋友圈,发现好多曾经熟悉的面孔,感觉越来越陌生了有时候刷到一个老熟人发的动态,都忘了人家是谁了,或者突然发现,原来我们之间早就没什么共同话题了这种感觉挺奇妙的,有点失落,又有点无奈所以我就想,咱们是不是都经历过这种”朋友圈里的老熟人变陌生”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变化又意味着什么呢今天就来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第一章:时间是把杀猪刀,距离产生美是真的
说实话,时间这玩意儿,真的是太神奇了它就像一把杀猪刀,不知不觉间就把我们曾经熟悉的朋友圈切割成了不同的圈层我刚毕业那会儿,朋友圈里全是同学、同事,天天一起吃饭、唱歌、看电影,感觉认识的所有人都是自己人那时候谁家失恋了,谁找对象了,谁升职加薪了,我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而且还能给人家出谋划策、加油打气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都特别亲切
但是时间一长,变化就来了有的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去了不同的城市;有的同事跳槽了,换了新的工作环境;还有的结婚生子,生活重心完全变了咱们就像散落在不同地方的珍珠,虽然还戴着同一根线,但距离太远了,能看到的也就越来越少了就像我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高中同学发的照片,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人家现在是个小老板,照片里的他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完全没有了当年那个爱打篮球、穿着背心的青涩少年模样底下评论区里一堆人留言说”认不出你了””当年你可是我们班的体育”,我看着都挺感慨的
心理学上有个”恐怖谷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外表变化太大了,特别是面部特征变化太大时,我们反而会觉得陌生就像我那个高中同学,现在看起来太成熟了,反而让我觉得有点陌生咱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挺有意思的,对于熟悉的人,我们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变的特征一旦这些特征变化太大,我们就会启动”陌生人识别”模式,结果就是觉得对方越来越陌生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大学时有个特别要好的哥们儿,俩人无话不谈毕业后,那哥们儿去国外留学了,几年没见,再见面时,我朋友都差点没认出来后来跟我说,他感觉自己就像见了多年的老外一样,完全找不到共同话题了这就是典型的”距离产生美”——物理距离远了,心理距离也远了
第二章:兴趣变了,朋友圈自然就散了
说到朋友圈的变化,我觉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兴趣的变化咱们刚认识的时候,之所以能成为朋友,肯定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时间一长,人的兴趣是会变的就像我,大学时是个的摄影爱好者,朋友圈里全是各种摄影作品现在嘛,我更关注健身和美食了,每天晒的照片都是健身照和美食照结果就是,我大学时的摄影”铁子”们,现在都不太看我的朋友圈了,估计觉得我晒的东西太无聊了
我有个同事,变化就更大了他刚进公司那会儿,是个典型的游戏迷,天天在朋友圈晒游戏战绩后来他结婚生子了,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家庭上,朋友圈的内容也从游戏变成了育儿经、家庭生活结果就是,他原来的游戏小伙伴们,现在都不怎么刷他的朋友圈了有一次公司聚会,我问他为啥最近朋友圈不怎么更新了,他说:”现在没时间玩游戏了,晒这些你们也不感兴趣”这话一说完,全场就剩我一个人尴尬地笑着了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会不断变化的刚毕业那会儿,咱们可能更关注社交需求,所以热衷于建立和维护朋友圈但工作几年后,咱们可能更关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朋友圈的重心也会跟着转移就像我那个同事,从游戏爱好者变成育儿达人,这就是他需求层次变化的表现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看动漫,大学时朋友圈全是动漫周边和角色扮演的照片现在他工作后,开始关注金融和投资了,朋友圈的内容也变成了各种股票分析和财经新闻他跟我说:”我现在跟以前的朋友聊动漫,他们听不懂;跟新认识的朋友聊金融,我又说不过人家”这种情况下,朋友圈自然就散了,因为共同话题没了
第三章:社交网络的变化,朋友圈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咱们现在的生活,早就离不开社交网络了微信、微博、抖音…各种社交平台让咱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咱们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但这个过程中,咱们原来的朋友圈也在不断变化,甚至有时候会重叠、交叉,最后变得模糊不清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线下活动,朋友圈里全是各种沙龙、、展览的照片但最近我发现,他参加的活动类型越来越多了,从读书会到投资会,从艺术展到科技论坛,简直是个”全能型社交达人”有一次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参加一个区块链论坛我愣了一下,说:”你不是搞文学的嘛,怎么开始研究区块链了”他笑了笑说:”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不学习就赶不上趟了”
社交网络的发展,确实让咱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咱们的朋友圈越来越泛化,越来越难以界定以前咱们可能只有一个核心朋友圈,但现在咱们可能有多个朋友圈,每个朋友圈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就像我,在工作之余,还有摄影圈、健身圈、读书圈…每个圈子里都有不同的朋友,但很难说哪个是我的”核心朋友圈”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是由不同的场域组成的,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资本咱们在不同的场域中,会结交不同的朋友就像我在摄影圈认识的朋友,可能跟我在健身圈认识的朋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这种情况下,朋友圈的边界就变得模糊了,咱们也很难说哪个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刷存在感”,各种晒美食、晒旅行、晒名牌包结果就是,他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杂,从同事到网友,从熟人到陌生人有一次他跟我说:”我现在都不记得朋友圈里一半的人是谁了”我听了也挺感慨的,说:”你这样刷朋友圈,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社交资本”他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说:”社交资本我以为是社交影响力呢”
第四章:生活轨迹的不同,朋友圈的聚散离合
咱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一路平顺,有的人跌跌撞撞生活轨迹的不同,也会导致朋友圈的聚散离合就像我,大学时是个典型的”宅女”,朋友圈全是学霸、社团达人毕业后我进了外企,认识了各种职场精英,朋友圈的风格也跟着变了现在再回头看大学时的朋友圈,感觉就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是个”校花”,朋友圈全是追求者、闺蜜毕业后她去了国外留学,认识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朋友圈的风格也变得多元起来有一次她回国探亲,我带她去逛街,她看着街上的人说:”我现在都不认识这些人了”我听了也挺感慨的,说:”你变化太大了”她说:”是啊,我现在跟国内的朋友聊国外的事,他们不懂;跟国外的朋友聊国内的事,我又说不过人家”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体互动组成的网络咱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但咱们的生活轨迹不同,在网络中的位置也会不同就像我,大学时在校园网络中,毕业后进入了职场网络,现在又进入了社交网络每个网络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意义,咱们在不同网络中的朋友,自然也会不同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参加各种聚会,朋友圈里全是各种饭局、酒局、派对的照片但最近我发现,他参加的聚会类型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家庭聚会和同学会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凑热闹了,更喜欢跟家人朋友待在一起”这话一说完,全场就剩我一个人尴尬地笑着了
第五章:朋友圈的”表演性”,我们都在扮演自己
咱们现在的生活,早就离不开社交网络了微信、微博、抖音…各种社交平台让咱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咱们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但这个过程中,咱们原来的朋友圈也在不断变化,甚至有时候会重叠、交叉,最后变得模糊不清
咱们在朋友圈里,其实都在扮演自己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刷存在感”,各种晒美食、晒旅行、晒名牌包结果就是,他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杂,从同事到网友,从熟人到陌生人有一次他跟我说:”我现在都不记得朋友圈里一半的人是谁了”我听了也挺感慨的,说:”你这样刷朋友圈,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社交资本”他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说:”社交资本我以为是社交影响力呢”
法国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