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这个话题,我真是感慨万千。记得我小时候,我爸妈虽然不经常说”我爱你”,但他们总会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摸着我的头,告诉我”没关系,再试试”,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他们会笑着说”你真棒,继续加油”。这些简单的话语,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我就想把这些暖心话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家长朋友们,也希望能给正在经历成长烦恼的孩子们带去一点温暖和力量。
1. 理解与倾听: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知心人
理解与倾听,可以说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为孩子付出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开心?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你给了孩子多少物质上的满足,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一个人被理解时,他就开始改变。”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中,简直是再贴切不过了。
记得我儿子上初中那会儿,成绩突然下滑,整个人也变得沉默寡言。我一开始很着急,动不动就问他”是不是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了”、”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结果儿子每次都只是摇摇头,然后躲进房间。后来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他在日记本里写满了学校的烦恼,我就慢慢陪着他,听他慢慢说。原来,他觉得自己在班级里不够受欢迎,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总是要比别的同学做得更好。听完他的话,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在关注他的成绩,却完全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与倾听的重要性。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表面行为,更要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指导和建议,而是一个愿意倾听他们心声的人。就像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儿童心理治疗》中提到的:”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安全的环境、理解的态度和持续的关爱。”这三个条件,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要成为孩子的知心人,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倾听。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每天抽出至少15分钟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不要玩手机,不要看电视,只是静静地陪着他。当孩子主动跟你说话时,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听他说。即使孩子说的内容你并不感兴趣,也要表现出你的兴趣。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嗯,我明白了”或者”原来是这样”,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孩子犯错时,不要一味地责备,而是要问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犯错的原因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我还有一个朋友,她女儿上高中时压力很大,经常失眠。她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是每天晚上陪女儿聊天,听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帮她分析学习上的问题。慢慢地,女儿的压力减轻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朋友说,她发现女儿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习资源,而是一个能理解她的人。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理解与倾听的力量是无穷的。
理解与倾听也需要技巧。比如,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话,不要急于给出建议,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支持他。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需要获得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的支持。”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他们恰当的理解和支持。
2. 鼓励与肯定:点燃孩子自信心的火种
鼓励与肯定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很多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缺乏自信?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我们家长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而自卑感的产生,往往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和肯定有关。
我有一个表弟,从小就比较内向,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我爸妈发现这个问题后,并没有他变得外向,而是经常鼓励他尝试新事物。比如,小时候他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爸妈就鼓励他先在家里练习,然后慢慢扩大范围。每次他取得一点进步,他们都会及时给予肯定。慢慢地,表弟变得开朗自信了,现在已经成为公司里的小领导。这个案例充分说明,鼓励和肯定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鼓励和肯定的方法。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孩子成绩好,有的孩子有艺术天赋,有的孩子善于交际。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即使画得不好,你也可以说:”这幅画颜色搭配得很漂亮,很有创意。”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更加努力。
要学会具体的鼓励。不要只说”你真棒”这样笼统的话,而是要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孩子帮助了同学,你可以 say:”你刚才帮助小明找东西,他很感谢你,说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他具体做对了什么,从而获得更大的动力。
第三,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鼓励。有时候,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可能并不直接表达出来。作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鼓励。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可能会很沮丧,这时候你可以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我知道你最近学习很努力,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支持,从而重新振作起来。
第四,要学会用行动表达鼓励。有时候,语言上的鼓励可能不够,还需要用行动来表达。比如,孩子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带他去吃他喜欢的东西。这些行动,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鼓励和支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们,而是要鼓励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告诉他们”没关系,再试试”、”这次没做好,下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鼓励和肯定也需要技巧。比如,不要过度夸大孩子的优点,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把孩子的成功与自己的期望联系在一起,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不要在比较中鼓励孩子,比如”你看隔壁小明多厉害”,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记住,鼓励和肯定的目的是让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让他们产生压力。
3. 支持与陪伴:成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支持与陪伴,可以说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我想说,陪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人格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陪伴是儿童早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有一个朋友,她因为工作原因,很少能陪伴孩子。孩子上小学时,每天都是奶奶接送去学校,周末也基本都是跟着奶奶玩。结果,孩子性格很孤僻,在学校也不合群。后来,朋友辞去了工作,开始全职陪伴孩子。刚开始,孩子很不适应,但慢慢地,孩子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朋友说,陪伴孩子的过程让她自己都成长了很多,她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支持与陪伴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支持与陪伴的方法。要学会创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每天抽出至少30分钟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这段时间里,不要玩手机,不要看电视,只是专心陪伴孩子。可以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也会更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心事。
要学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有时候,孩子可能并不直接表达出他们需要陪伴,但作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他可能会很沮丧,这时候你可以说:”有什么事吗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问题。
第三,要学会无条件地支持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决定,都要给予他们支持。这不代表你要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比如,孩子想学画画,即使你并不看好这个选择,你也可以说:”妈妈支持你,但你要认真学。”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也会更愿意与你沟通。
第四,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