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数学的历史长廊——一起解密《九章算术》中的千年难题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对古代智慧充满好奇的探索者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去解密一部被誉为”第一数学著作”的传世经典——《九章算术》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数学手册,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古代生活、生产、战争、历法等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里面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数学难题和超凡的古人智慧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大约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之间,但它所记载的数学知识实际上源于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本书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围绕一类实际问题展开,包含若干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从土地面积的计算、粮食仓储的规划,到军事工程的建造、市场交易的分配,无不体现着古人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非凡能力可以说,《九章算术》不仅是古代数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古老智慧——直角三角形中的奥秘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先来聊聊《九章算术》里最著名的难题之一——勾股定理说实话,每次读到这一章,我都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勾股定理这个概念,咱们现在的小学生可能就学过,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公式表示就是a²+b²=c²但你知道吗这个定理在《九章算术》里早就有记载,而且应用得那叫一个溜
在《九章算术》的”勾股”章里,记载了24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问题,涵盖了各种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有一个问题是这样描述的:”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处高几何”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根竹子高一丈(10尺),突然折断,竹梢接触地面,距离竹子根部有三尺远,问竹子是在多高的地方折断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勾股问题
让我们来解一下这个题目假设竹子在x尺的高度折断,那么未断的部分长度就是x尺,折断的部分长度就是(10-x)尺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²+3²=[10-x]²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x=8.5尺也就是说,竹子是在8.5尺的高度折断的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但这就是古人的厉害之处,他们能把这么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让人一看就明白
更有意思的是,《九章算术》中的勾股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直角三角形计算书中还记载了如何通过勾股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比如计算圆形田地的面积、确定建筑物的高度等等有一个特别巧妙的问题是这样的:”今有圆材埋在地下,不知大小,以绳绕之,周三尺五寸,又立标于中心,标高一尺,从标顶望木端,适与地面平,问径几何”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计算圆的直径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角边是圆的半径r,另一条直角边是1尺(标高),斜边是从标顶到圆周的距离根据勾股定理,我们有r²+1²=[r+3.5/2]²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r=3.5寸所以圆的直径就是7寸你看,古人是不是超级聪明他们能把这么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勾股问题,而且计算过程还那么优雅
第二章:盈不足术的奇妙应用——古代的线性方程组解法
哈喽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九章算术》中一个特别神奇的方法——盈不足术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古人在没有现代代数系统的情况下,竟然能发展出这么高级的数学方法,真是太了不起了
盈不足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盈”(过剩)和”不足”两种情况来求解数学问题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九章算术》的”盈不足”章,记载了20个问题及其解法这个方法后来还传到了西方,被人称为”双设法”,在欧洲被称为”代数的基本方法”谁能想到,这么高级的数学方法竟然起源于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盈不足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翻译成白话就是:有若干只野鸡和兔子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野鸡和兔子这个问题用现代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决,但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古人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假设笼子里全是野鸡,那么应该有35×2=70只脚;但实际上有94只脚,所以多出了94-70=24只脚这是因为每只野鸡比兔子少4只脚那么,如果笼子里全是兔子,应该有35×4=140只脚,但实际上只有94只脚,所以少了140-94=46只脚这是因为每只兔子比野鸡多4只脚现在我们得到了两个”盈”和”不足”的情况:如果全是野鸡,多出24只脚;如果全是兔子,少46只脚接下来,古人通过巧妙的比例计算来求解
具体来说,古人是这样计算的:用”不足”的数量除以”盈”和”不足”的差(即46÷(24+46)=46÷70=0.657),得到的结果就是兔子占的比例然后用总头数乘以这个比例,得到兔子数量:35×0.657=23(只)最后用总头数减去兔子数量,得到野鸡数量:35-23=12(只)你看,古人是不是超级聪明他们通过两次假设和比例计算,就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
这个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方程组解法用现代数学的语言来说,盈不足术相当于解形如ax+by=c和dx+ey=f的线性方程组古人在没有代数符号的情况下,竟然能发展出这么高级的数学方法,真是太了不起了
更有意思的是,盈不足术不仅可以用来解整数问题,还可以用来解分数问题,甚至可以推广到多元方程组比如《九章算术》中有一个问题:”今有米粟二仓,粟米之粟米一石,粟二石,欲令粟米之粟米二石,粟一石,问各几何”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古人是这样解决的:首先假设两仓的米和粟都按比例增加,然后通过盈不足的方法计算结果这种方法比西方代数的发展早了将近千年
盈不足术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在古代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然后又传到了欧洲欧洲数学家如斐波那契、塔塔利亚等都曾研究过这种方法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方法起源于,而是误以为它是人的发明直到近代,中西方数学史家才重新发现盈不足术的起源,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第三章:方程术的巧妙设计——古代的矩阵思想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九章算术》中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学方法——方程术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古人在没有现代矩阵和线性代数知识的情况下,竟然能发展出这么高级的数学方法,真是太了不起了
方程术出现在《九章算术》的”方程”章,记载了18个问题及其解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用现代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解形如Ax=B的矩阵方程,其中A是系数矩阵,x是未知数列向量,B是常数列向量但古人是怎么表示和求解这种方程组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方程问题:”今有牛五、马四、驴三,直钱一百九十五牛、马、驴各直钱几何”翻译成白话就是:有5头牛、4匹马、3头驴,总共值195钱问牛、马、驴各值多少钱这个问题用现代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决,但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古人是这样表示这个问题的:他们用算筹在算板上排列出如下的系数矩阵和常数列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