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小世界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酷,又有点神秘的金融小秘密——法定准备金率🤫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一个总喜欢在数字和故事里找乐子的金融爱好者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可是银行界和经济学圈里的”大人物”——法定准备金率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专业别担心,我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简单来说,法定准备金率就是规定银行必须”存”多少钱,不能随便拿出来放贷的规则这听起来简单,但它在经济世界里可是个”超级玩家”,能直接影响你的存款、银行的,甚至整个的经济温度呢🔥
1. 法定准备金率的起源
你知道吗法定准备金这个概念,其实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银行家们都是把真金白银锁在保险柜里的的那位金融大亨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就曾说过:”货币的本质不是,而是黄金”那时候,银行必须保持100%的准备金——也就是说,存进来的每一块钱,都得有对应的金条在库房里垫底想想看,那得多浪费空间啊💰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发现用代替金条更方便但问题又来了:如果大家都去银行提现,银行哪来那么多现金呢于是,1913年成立了储备系统,才有了我们今天说的法定准备金率这个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比如10%的准备金率,就是银行每收进100块钱,必须留下10块在金库(现在当然是电子形式啦)里,剩下的90块才能用来放贷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对准备金率可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准备金率就像水龙头,开得太让银行不敢放贷,经济就冷;关得太紧,经济就容易过热各国央行都会根据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这个比例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把准备金率降到了0.25%,就是想让银行多放点钱,刺激经济你看,这小小的比例背后,藏着的经济大智慧✨
2. 法定准备金率怎么算?
很多人以为法定准备金率的计算很简单,就是银行存款乘以一个百分比其实啊,这里面门道可多了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假设小明在银行存了10万元,法定准备金率是10%,那小明必须留下1万元在银行不能动,剩下的9万元银行可以用来放贷给小红做生意如果小红拿到后又存回银行,银行又得按照10%的比例留下1万元,剩下的8万元继续放贷…这么一来一回,钱就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最后能创造出几十倍于原始存款的货币总量这就是著名的”货币乘数效应”
不过啊,实际操作中比这复杂多了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的统计显示,2019年的货币乘数大约是3.3,也就是说,准备金率10%的情况下,1块钱能创造出3.3块钱的广义货币但这个数字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经济情况、银行行为、甚至老百姓的信心而变化比如2020年期间,美联储把准备金率降到了0%,但银行还是不愿意放贷,结果货币乘数反而下降了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货币乘数 = 1/法定准备金率比如5%的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就是1/0.05=20倍但这个公式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中还要考虑现金漏损率(人们拿现金不存银行的比例)、超额准备金率(银行自己多留的准备金比例)等因素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份报告就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实际货币乘数平均只有3.6,比理论值低了不少看来,银行们心里的小算盘可多了🎲
3. 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
法定准备金率看似是个银行内部的规则,其实它的影响波及整个经济让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2011年,为了控制通胀,储备系统突然宣布把准备金率从0.25%提高到1%结果呢银行们的放贷热情瞬间冷却,股市也跟着跌了将近10%这还不算完,因为准备金率上升后,银行需要留更多的钱,导致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变得紧张起来,利率也跟着上涨财政部当时的一份报告估计,这次调整直接导致借贷成本上升了约0.25个百分点
这种影响可不是单向的2020年期间,为了给经济输血,美联储把准备金率降到了0%这下可好,银行有了更多的资金,但大家又担心经济太热会引发通胀,所以很多银行选择把多余的钱拿去买国债,而不是放贷这导致市场上资金泛滥,但实体经济却没怎么受益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就曾指出:”货币通过准备金率传导的效果,在危机时期会大打折扣”看来,这准备金率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更神奇的是,准备金率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2015年,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当时很多老百姓都以为银行会多放贷,利率会下降,结果发现银行只是多留了点钱应付检查,利率变化不大这导致很多人失望,消费意愿反而下降了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准备金率的变化会通过预期效应,在短期内影响消费和投资,这个效应在信心不足时尤其明显
4. 法定准备金率与通货膨胀
法定准备金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微妙的话题之一理论上讲,提高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可贷资金,抑制扩张,从而缓解通胀压力但实际效果往往比这复杂2019年,印度央行提高了准备金率,结果通胀非但没有降,反而上升了印度储备银行后来解释说,因为准备金率上升得太突然,银行还没来得及调整资产负债表,导致短期,不得不提高利率,结果反而刺激了借贷需求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其实是准备金率的”时滞效应”美联储的统计显示,从调整准备金率到真正影响通胀,通常需要6-18个月的时间2017年,美联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把准备金率提高到2.5%但直到2019年,通胀才真正得到控制这期间,因为准备金率上升得太慢,很多企业趁机加大了投资,反而加剧了通胀压力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曼(Paul Krugman)就曾批评美联储的调整太慢,导致效果打折扣
更让人头疼的是,准备金率调整还会影响汇率2015年,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当时币汇率也跟着贬值了这是因为降准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加,理论上应该推动币升值,但市场却解读为央行在为币国际化做准备,结果反而引发了资本国际货币(IMF)的一份报告指出,准备金率的变化会通过多个渠道影响汇率,包括资本流动、利率平价和风险偏好等,预测起来非常困难
5. 法定准备金率与金融稳定
法定准备金率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护金融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普遍提高了准备金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担心银行体系太脆弱但提高准备金率也有副作用,那就是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2012年,欧洲央行的一份研究指出,如果欧洲主要经济体把准备金率提高到5%,银行业平均资本回报率会下降约20%这导致很多银行不愿意配合央行的,反而通过表外业务绕过准备金限制
这种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比如2014年,美联储推出了”补充性调节资本缓冲”(SRCC),允许银行通过持有更多高流动性资产来满足部分准备金要求这种做法既保持了金融稳定,又不会过度牺牲效率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采用这种做法的银行,其盈利能力并没有明显下降,反而风险抵御能力有所提高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就曾建议,应该通过更灵活的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