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读书老友。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红楼梦》前五回这个绝美的开端。这五回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繁华又注定衰败的大家族——贾府。曹雪芹先生用他那如椽巨笔,勾勒出了无数鲜活的人物,编织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前五回作为整部小说的引子,不仅交代了故事背景,更点明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主旨,让人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红楼梦》前五回主要讲述了贾宝玉的出生、家族的鼎盛、宝玉与黛玉的初遇、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经典情节。通过这些故事,曹雪芹先生不仅展现了大家族的日常生活,更蕴含了对人生、命运、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五回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世态的炎凉,也照出了生命的无常和美好。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细细品味这前五回中的经典句子,感受文字之美,品味人生百态。
一、太虚幻境点迷津
话说这《红楼梦》的开篇,曹雪芹先生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太虚幻境的神奇场景。就在那一僧一道飘然而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那块被遗弃的顽石的来历,也看到了“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由来。太虚幻境就像是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看到了贾宝玉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了他命中注定的悲剧。
记得第一回里写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下,炼成一块美玉。此玉资质精奇,可以通灵,自经锻炼之后,高十二丈,宽二十四丈。因自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之恩,所以人迹罕至,仙踪亦绝。那日吸了些天地精华,又受了些日月灵气,竟自变成了人形,却因自问无才可去补天,枉自嗟叹,日日游于离恨天外。”这段描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天地精华的滋养,竟然变成了有灵性的人形,这不就是贾宝玉的化身吗?曹雪芹先生真是高明,用这种神话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贾宝玉的特殊身份。
而且,在那太虚幻境中,我们还看到了贾宝玉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比如《好了歌》就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歌词虽然看似戏谑,却道尽了世人的本性——贪、嗔、痴。曹雪芹先生真是厉害,用这样直白的方式,就点出了人性的弱点,也预示了贾府最终的败落。
二、贾府盛景初展现
如果说太虚幻境是《红楼梦》的引子,那么第二回”贾夫人仙逝,王凤姐承家”就是让我们初窥贾府的盛况。这一回里,曹雪芹先生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结构,也展现了贾府的煊赫气派。
记得冷子兴说:”方才我所说的,是荣国府的大略情况。如今我要说的,是宁国府和荣国府的世系源流。宁国府是宁公袭爵之所,如今袭爵的是宁国公的嫡孙,姓贾,名珍,字延年,现在袭爵的是他的长子,名贾蓉,字守业。荣国府是荣公袭爵之所,如今袭爵的是荣公的嫡孙,姓贾,名赦,字文彩,现在袭爵的是他的次子,名贾政,字子兴,现在袭爵的是他的长子,名贾元春,字元妃。”这段话就像是一张家族树状图,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贾府的复杂关系。而且,通过冷子兴的口,我们还知道了贾府的祖上曾是”织造锦衣”,显赫一时,这也为后文贾府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除了家族结构,曹雪芹先生还通过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贾府的奢华。比如描写荣国府时写道:”大门之外,有一照壁,照壁之后,便是正门。正门之上,有一匾额,匾额上写着’荣国府’三个大字,字是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亲题。进了正门,便是前院,前院之中,有房五间,都是三开间,两厢各有配房三间。正房之中,是贾赦、贾政居住之所;东厢房之中,是贾琏、贾琮居住之所;西厢房之中,是贾珍、贾蓉居住之所。”这种对建筑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贾府的气派。
三、宝玉初遇林妹妹
如果说太虚幻境和贾府盛景是《红楼梦》的铺垫,那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都”就是为我们引出了两位核心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回里,最精彩的莫过于宝黛初遇的场景,那真是让人心动的一幕啊!
记得黛玉初进贾府,经过王熙凤的房间时,王熙凤笑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说着,便走进来,一把抱住黛玉,在黛玉脸上亲了一口,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然后又对众人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热情的招呼,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看到了王熙凤的性格——爽朗、热情、善于交际。而黛玉呢,却是个腼腆、内向的女孩,见到众人,只带笑不语,真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宝黛初遇的场景更是经典。当时宝玉见到黛玉,便觉得她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见他对黛玉的喜爱。黛玉见宝玉,也觉得他与众不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种对人物外貌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宝玉和黛玉的美,也看到了他们性格上的相似——都不喜欢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情。
四、刘姥姥进大观园
如果说宝黛初遇是《红楼梦》的情感,那么第四回”贾雨村徇私枉法,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则是让我们看到了贾府的内部矛盾和世俗百态。其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更是让人捧腹又感慨。
记得刘姥姥进荣国府,王熙凤就给她出了个难题,让她”说个笑话听听”。刘姥姥为了得到凤姐的资助,就讲了一个”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笑话,逗得满堂大笑。这种乡村老太太与大家闺秀的对话,既幽默又讽刺,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也看到了贾府的荒唐。
而刘姥姥进大观园,更是展现了贾府的奢华和浪费。曹雪芹先生通过对大观园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园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池塘、花草树木,以及各种精致的食物和用品。比如描写潇湘馆时写道:”馆中有一小池,池边有山石,山石之后有一片竹林,竹影婆娑,随风摇曳。池中有荷,荷风送香,沁人心脾。馆中有一亭,亭名’浣月亭’,亭中有一石桌,石桌之上有一石笔,笔名’松风’。”这种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观园的美丽和奢华。
五、宝玉神游太虚境
如果说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世俗描写,那么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是让我们看到了贾宝玉的精神世界。这一回里,宝玉在梦中游历了太虚幻境,看到了许多奇景,也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记得宝玉在梦中见到了太虚幻境中的诸神,也看到了自己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梦幻识通灵》写道:”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若说必来还自应,受天造化方为定。”这段歌词告诉我们,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