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秋声赋朗读

欧阳修的秋声赋朗读

秋风秋雨,秋山秋水,这些有形之物,无疑能引发人们悲喜的情感。那些稍纵即逝的音声,以及隐藏在其中的玄理,更是值得我们去探寻。特别是那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象征意蕴,似有似无,如同妙手偶得。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欧阳修的文风被后世称为“六一风神”,其文章透过对秋声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虽然以“秋声”为题,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反复涵泳才能体会其深意。

文章开篇以简洁明快的笔触直接切入主题。欧阳子夜晚读书,忽然听到一种声音从西南方传来。这种声音初如淅沥细雨,萧瑟清冷;忽如波涛汹涌,砰澎湃湃,如赴敌之兵,瞬间而至。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种声音,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理智逐渐回归后,作者发问:“此为何声?”此时童子回应:“星月皎洁,声音在树间。”寥寥数语,却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

接着,作者展现了“赋”的“体物”特征。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价值的探讨,回答了为什么会有秋声之“悲”。作者从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气栗冽、秋意萧条等方面阐述了秋声的悲凉之美。文辞优美,韵脚和谐,音调铿锵,简洁整饬。由声至感,由感至理,又由理至论,层层递进。

作者进而从自然转向人文,试图在传统中融入个人的想象、体验与感慨。他从《周礼》中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了秋声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天地之严凝之气,以肃杀为意志。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也是刑罚执行的季节。秋声往往与悲伤、等情感相联系。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让“秋声”之“悲”从自然之理转为人文之理,显得顺理成章。

作者通过童子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忧愁的永恒。童子垂首而睡,全不像自己悲愁感叹;而作者则自嘲之余,留下无限遐想。文章韵味悠长,令人感慨万端。《秋声赋》虽只有500余字,却富含哲理与底蕴。知人论世,文章必不只关辞采。它一唱三叹,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欧阳修的秋声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