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马之千里者”的“之”用法解析:揭秘千里马背后的语法秘密
话说这“千里马”,最早出自《马说》这篇千古名文,唐太宗的那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简直是道尽了世态炎凉,也激励了无数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句著名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那个“之”字用得是那么自然,那么地道,却又那么让人捉摸不透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也是愣了好久这“之”字,在现代汉语里,要么是表示所属关系,比如“我的书”;要么是表示方向,比如“走向未来”;要么就是那个著名的“之乎者也”里的“之”,作为一个虚词,没啥具体意思,就是凑个音韵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个“之”字可是个多面手,用法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在这句“马之千里者”里,它既不是表示所属,也不是表示方向,那它到底是个啥意思呢这可就难倒了不少人有些学者说是助词,有些学者说是代词,还有些学者说是介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种才是最准确的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索的——古代汉语中“马之千里者”的“之”用法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古代汉语的“之”字说起在古代汉语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那可是相当高的,据统计,在《论语》中,“之”字就出现了109次,在《左传》中更是出现了328次这么高的出现频率,足以说明这个“之”字的重要性
咱们再来看看“马之千里者”这句话的出处《马说》这篇文章,据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韩愈,那可是唐代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以雄浑有力、说理透彻著称在这篇文章里,他通过千里马和伯乐的寓言,讽刺了当时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的黑暗现实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它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千里马的特点——能吃、能跑、能耐力好
那么,这个“之”字,在这句话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它和前面的“马”是什么关系和后面的“千里者”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咱们接下来就要一一解开
二、“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角色
在深入探讨“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之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古代汉语中“之”字的各种角色只有了解了“之”字的全部用法,咱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咱们来说说“之”作为代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代词,主要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人或事物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之”就指代“学”再比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公入而赋:‘大叔之有礼也,诸侯之式也’”这里的“之”就指代“叔”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非常常见
“之”作为助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助词,有多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所属关系,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我的书”,在现代汉语里写作“我的书”,但在古代汉语里,可能会写作“吾之书”另一种是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比如在《诗经·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这里的“之”就表示动作“泳”的方向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用法,就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比如咱们今天要研究的“马之千里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之”作为介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介词,主要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比如在《论语·先进》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这里的“之”就表示地点再比如在《孟子·告子上》中,“之”也可以表示比较,比如“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里的“之”就表示比较
“之”作为动词的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之”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主要表示去、往、到等意思比如在《诗经·周南·汉广》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游矣,不可方思”这里的“之”就表示往、到
了解了“之”字的这些角色,咱们再回到“马之千里者”这句话上来从表面上看,“之”字连接了“马”和“千里者”,似乎起到了连接词的作用但具体是哪种连接词呢是代词是助词还是介词这就需要咱们进一步分析了
三、解析“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用法
现在,咱们终于来到了正题——“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到底是个啥意思经过前面的铺垫,相信大家已经有点眉目了在我看来,这个“之”字,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助词,具体来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完整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主语“马之千里者”,谓语“一食”,宾语“尽粟一石”其中,主语“马之千里者”又是一个复杂的短语,可以进一步拆解为“马”和“之千里者”两个部分
在这个短语中,“马”是中心词,表示事物的种类;“之千里者”则是修饰“马”的定语,表示“什么样的马”而那个关键的“之”字,就是连接中心词和定语的标志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定语后置的结构非常常见,而“之”字就是最常见的标志之一
举个例子,咱们再来看《诗经·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里的“之”也是连接中心词“桑”和定语“未落”的标志再比如在《论语·里仁》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里的“之”也是连接中心词“仁”和定语“终食之间”的标志
所以说,“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也是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它连接了中心词“马”和定语“千里者”,表示“什么样的马”——能跑千里的马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也是“之”字的一种重要用法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之”字是代词,指代前面的“马”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语法结构上看,确实可以这么解释如果这么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会变得比较拗口,不够流畅而且,从古文的语言习惯来看,这种用法也比较少见
还有学者认为这个“之”字是介词,表示所属关系这种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如果表示所属关系,应该用“的”字,或者直接用“马千里者”这样的结构而“马之千里者”这种结构,在古文中是非常罕见的
我认为“马之千里者”中的“之”字,最准确的解释是助词,具体来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用法,既符合古文的语言习惯,也使整个句子的意思更加流畅自然
四、韩愈笔下的千里马与“之”的巧妙运用
咱们再回到《马说》这篇文章本身,来深入分析韩愈是如何巧妙运用“之”字的韩愈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
在文章的开头,韩愈就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才与伯乐之间的关系——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无法被发掘,无法发挥作用这里的“千里马”,指的是那些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指的是那些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