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划分大揭秘: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到底有啥不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企业税务划分的话题——《企业税务划分大揭秘: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到底有啥不同》这个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实际上跟很多企业,甚至是我们普通人都有关系咱们的税收一直在调整,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搞清楚自己是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直接关系到要交多少税、怎么交税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今天我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用大白话讲清楚,让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基本概念

咱们得搞明白,啥叫居民企业,啥叫非居民企业这个划分可不是看企业名字里带不带””或者””那么简单根据《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境内的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公司,不管是不是人开的,只要公司的”大脑”在,就是居民企业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比如华为,虽然它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但它的实际管理机构、董事会、研发中心都在,所以在税务上它被认定为居民企业再比如,一个人来开了家餐馆,这家餐馆虽然资金来源是,但实际经营、管理都在,那它也是居民企业

而非居民企业呢,就是指依照外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境内的企业比如前面提到的开曼群岛注册的华为,因为它的实际管理机构在,所以不是非居民企业但如果一个公司完全在外国注册,比如德国公司,它在的分支机构或者代表处,那就是非居民企业

这个划分为啥重要

关键就在于税负不同居民企业要承担全面的义务,既要交企业所得税,还要就其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非居民企业呢,通常只就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很多企业为了避税,会选择在低税区的避税地注册,然后在设立分支机构,把自己定位成非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的税收义务

作为居民企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税收义务全面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居民企业要就其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是25%,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不过别急,法律也给了不少优惠

比如说,企业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就是应所得额这个公式可能有点绕,简单来说就是:赚的钱 – 免税的钱 – 允许扣掉的钱 – 弥补过去的亏损 = 要交税的钱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A公司一年赚了1000万,其中给的免税补贴有100万,各种合理成本费用扣除了600万,去年还有50万的亏损可以弥补那这家公司的应所得额就是1000万 – 100万 – 600万 – 50万 = 250万按照25%的税率,就要交62.5万的税

咱们为了让企业能发展,也给了不少税收优惠

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前三年免税,后两年减半;小规模人呢,现在很多地方都按1%的税率征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我认识一个做软件开发的哥们儿,他们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利润有300万,按照15%的税率,就只交了45万的税,比按25%交要少一半多他说这税收优惠对他们这种技术型公司太重要了,不然哪有这么多钱搞研发

非居民企业的税收义务

非居民企业的税收义务相对简单些,主要是就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非居民企业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个”实际联系”是个关键点,它指的是非居民企业在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就其来源于境外的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也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啥叫”实际联系”一般认为是指非居民企业在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是其关联企业在境外所得的主要来源地,或者与其在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的业务有密切联系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假设B公司是一家德国公司,它在深圳设立了一家分公司,专门负责销售德国产的机器设备那么,B公司除了要就深圳分公司在境内取得的销售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如果德国总部的研发、设计等与深圳分公司的销售有密切联系,那么B公司还要就德国总部的部分所得在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的税率也是25%,听起来跟居民企业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所得来源有限,所以实际税负可能比居民企业低而且,非居民企业还可以享受一些税收协定带来的好处

我认识一个做国际贸易的朋友,他公司在新加坡注册,在有几个办事处他说根据中新税收协定,他们在的所得可以享受10%的优惠税率他说这比按25%交要划算多了,所以每年都要跟税务部门打交道,确保自己的税率适用正确

税收协定的影响

税收协定对企业税务划分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跨国企业来说税收协定全称是《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或者《 OECD 税收协定范本》,它是两个之间为了解决双重征税问题而签订的协议

税收协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双重征税,避免对同一笔所得同时征税比如,一家公司在德国有收入,同时在也有收入,如果和德国之间有税收协定,那么和德国都不会对这笔收入同时征税,而是由收入来源国征税,居住国给与税收抵免

税收协定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税率,比如对于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这三种所得,税收协定通常会规定一个最高税率,比如股息不超过10%,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不超过15%这个最高税率对非居民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企业不会因为到了一个高税区就面临过高的税负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假设C公司是一家法国公司,它在的所得按照税收协定可以享受10%的优惠税率如果按照税法,C公司要交25%的税,但现在因为税收协定,C公司只需要交10%的税,这样就少交了15%的税,一年下来可能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很多跨国企业都会利用税收协定来降低税负我认识一个做医行业的老板,他们公司在瑞士注册,但主要市场在为了享受税收协定带来的好处,他们在设立了子公司,而不是设立分公司他说这样既能享受税收协定,又能更好地控制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税收协定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解决双重征税问题,不能避免一个对本国企业征税也就是说,即使一家非居民企业享受了税收协定带来的优惠,它仍然要向所得来源国缴纳相应的税款

企业如何选择身份

那么,企业到底该选择做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呢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在有大量的业务和收入,那么做居民企业可能更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而且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也更紧密

但如果企业只是在有少量的业务,比如一个代表处或者一个分支机构,那么做非居民企业可能更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享受税收协定带来的优惠,税负也更低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假设D公司是一家日本公司,它在的收入只有几百万,而且大部分都是通过一个代表处实现的那么D公司如果选择做非居民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协定带来的好处,税负可能比做居民企业低但如果D公司在有大量的业务和收入,比如在设立了工厂,那么做居民企业可能更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而且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也更紧密

企业选择身份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管理成本、法律风险等我认识一个做电商的朋友,他公司在香港注册,在内地有大量的业务他说他们当初选择做非居民企业,主要是为了享受税收协定带来的好处,但现在发现管理成本比较高,而且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所以正在考虑转成居民企业

未来趋势与变化

咱们来聊聊企业税务划分的未来趋势和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税收合作越来越密切,税收协定也越来越完善未来,企业税务划分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

税收协定可能会更加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入OECD或者联合国,税收协定将会覆盖更多的和地区,这将有利于跨国企业降低税负

各国可能会加强税收信息交换现在,各国税务部门之间经常会交换企业的税收信息,这有助于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未来,这种信息交换可能会更加频繁和深入

各国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税率为了吸引外资,很多都在降低税率,比如在2017年就大幅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未来,其他可能会跟进,这将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假设E公司是一家英国公司,它在的所得按照税收协定可以享受10%的优惠税率如果未来进一步降低税率,或者英国也降低税率,那么E公司的税负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