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日历的订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日子)

在古代,朋友之间意气相投,常常会有结拜成异姓兄弟的习惯,俗称“换帖”或“拜把子”。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以及东汉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这些故事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到了民国时期,民间也兴起了类似的结拜风气,无论是男性结拜成兄弟,还是女性结拜成姐妹,都蔚然成风。

最近,我购得了一件民国时期的金兰谱,它是当时上海广益书局印制的,作为结拜的信物,堪称义结金兰的经典范本。这件金兰谱为纸质,长方形,白底红饰,四角上的圆形花纹内写有“金兰同契”四字。中间则印有醒目的“金兰谱”三个大字。

金兰谱的序言中说到:“兄弟本是一体,如同埙篪合奏,声音相互融合,美妙无比。朋友之间也是五伦之一,应相互扶持。不必过于计较血缘关系,只要志同道合,就能结为兄弟。”序言后留有空白,以供填写结义者的名字。

金兰谱是结拜的重要信物,其得名源于《易经·系辞》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寓意着友情的牢固和融洽。而这张金兰谱的序言开头提到的“埙”和“篪”,是古时的两种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美妙无比,用来比喻结拜兄弟之间的亲密无间。

在明清时期,文人对换帖(结拜)十分重视,结拜的日期都要请阴阳先生选定黄道吉日。除了填写金兰谱外,还要准备香烛供品,在天地或刘关张牌位前按年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由于民间盛行结拜之风,一些书局和出版机构也开始印制空白金兰谱。我收藏的这张金兰谱就是由上海广益书局印制发行的,主要用于民间普通百姓。使用简单,只需在结拜时买回来按内容填写空格,然后交换、收藏即可。

当时市面上的金兰谱大多用于男性,女性的金兰谱则是在丝绸写相关文字。金兰谱只是意气相投者交往的一种形式,如果日后反目成仇,则会烧掉金兰谱。新成立后,这种民间习俗转化为同志之间的纯洁友谊。如今虽然不再流行金兰谱,但历史上的这些故事仍然被传颂。(李笙清)这篇文章来源于商网—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