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中,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我们需要关注每个水平和阶段的深入理解,以及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专业教材中的实例更是备的难点。鉴于此,下文将详细解读每个水平和阶段的要点,辅以实际例子,帮生更好地备考。
科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时,运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汉斯偷的故事最为经典。根据儿童对不同年龄阶段对于偷或不偷的解读,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在这一阶段,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他们主要关注行为的具体结果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
1.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规范,认为避免处罚的行为是好的,遭受批评指责的是不好的。例如,儿童可能认为汉斯不应该偷,因为偷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2.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行为的好坏取决于行为后果带来的奖惩,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例如,儿童可能认为汉斯应该偷,因为剂师态度不好,或者认为不应该偷,因为妻子对汉斯不好。
二、习俗水平
在这个阶段,个人逐渐认识到社会行为规范,并接受且付诸实践。
3.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按照别人所称的“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例如,认为“偷”是不对的,“互助”是对的。儿童可能认为汉斯应该偷,因为作为一个好丈夫需要照顾妻子,否则可能会被指责没有良心。
4.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尊重法律权威,认为法律不可改变。例如,儿童可能认为汉斯不应该偷,因为每个人都违导致社会混乱。
三 、后习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