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担任辅导员,并成为了所谓的人事代理。尽管公开选拔时承诺与正式事业编制人员同工同酬,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难以改变临时合同工的身份。人事代理、临时工、合同工以及劳务派遣工等编外人员,仿佛是徘徊在边缘的人群,始终无法融入其中。虽然起初按照合同规定,人事代理的待遇与正式在编人员相同,但在工资晋升、福利补助以及奖金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即便个人努力、表现出色,也无法转正入编,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由于没有发展前途,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或评聘为高级职称人员,一辈子仿佛只能在原地踏步。
事业单位分类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据了解,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将取消编制使用,只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来说,如果能够彻底实施,全面实行聘用制管理,那么对于所有职工无论新老、正式工还是合同工来说,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因为编制差异导致的收入和发展前景的巨大差距。
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确实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如今大专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研究生毕业,还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过重要论文。即使满足这些要求,最终仍然可能只是一个临时工的身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让人联想到近期某高校宿管员竟然要求博士毕业,以及武汉某区厕所管理员也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情况。培养人才不容易,个人成长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各单位在人才时应该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过分追求高学历和高要求,人为设置超高的限制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还可能误导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选择错误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