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侵袭,蛋白转运机制揭秘
第二观察站
为何人和动物在感染细菌后会生病?这背后隐藏着生物学的奥秘。细菌作为单细胞微生物,每个细胞即代表一个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一些致病菌会在其细胞内核糖体中制造并蛋白类毒力因子。即使是非致病菌,也会为了适应环境蛋白质。
那么,这些细菌内部的蛋白质是如何实现“跨膜”的呢?学者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近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捕捉了型蛋白“跨膜”的瞬间,解析了蛋白转运的分子机制,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信号肽引导,蛋白“扫码上路”
蛋白转运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必须有一种机制确保细胞能特异性地将需要的蛋白质运出。李龙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物质,能够识别待的蛋白,避免误将不需要的蛋白运出细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者们就推测了这种物质的存在。1972年的研究发现了免疫球蛋白前体与成熟体之间的氨基酸差异。而德国学者布洛贝尔等人于1975年提出的信号肽假说,将这多余的20个氨基酸称为信号肽。如果蛋白序列上含有信号肽,就相当于给该蛋白打上了“待转运”的标记。随后,蛋白通过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被到细胞外。
那么,运送蛋白的“车辆”是什么呢?研究表明,这可以是细菌中的一种ATP水解酶或称为SecA的蛋白质,因其载着蛋白运动,被视为“马达蛋白”。信号肽与蛋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马达蛋白则不那么挑剔,只要有标记的蛋白都能成为其“乘客”。
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SecY负责扫描被马达蛋白运送过来的蛋白。当识别成功后,它会开启特殊通道放行蛋白,然后关闭通道,恢复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虽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蛋白转运的大致过程,但更深层次的疑惑仍待探索。比如,为什么马达蛋白能非特异性地识别信号肽?发现的信号肽为何都具有疏水结构?
三因素协同作用 揭示转运规律
李龙和高宁团队利用先进的电子冷冻显微镜技术捕捉到了蛋白质“跨膜”的瞬间,解答了非特异性结合的疑问。由于蛋白质转运过程十分迅速,此前学界难以捕捉到这一瞬间。此次,研究团队通过特殊手段将转运过程定格在“跨膜”阶段,并用电镜拍摄照片永久记录下来。
研究发现,马达蛋白能与蛋白的主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片层结构。而蛋白质的种类是由其侧链上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不同蛋白的主链序列是相同的。这解释了马达蛋白为何能“来者不拒”。
关于信号肽的疏水结构,李龙团队早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已进行过探讨。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疏水结构,其中的通道蛋白SecY能识别同样具有疏水结构的信号肽,并将其固定在细胞膜上。随后,信号肽酶将信号肽和蛋白切割,使蛋白跨膜而出。信号肽随后被降解为基本物质氨基酸,参与下一次细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