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保的参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保的灵活就业保险,另一种则是企业职工所参与的社保五险。
当面对众多选择时,大家难免会问:哪一种参保方式更合适,哪种能够带来更高的养老待遇呢?
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下,我们所享有的养老保险待遇主要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大块。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分的计算方式早在2005年便已由统一规定,并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基于退休时的上一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再结合个人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等因素,最终以1%的比例得出。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基础养老金与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以及个人平均缴费指数紧密相关。
关于平均缴费指数,它实际上是一个历年的综合指标,等于历年缴费指数的总和除以缴费的年数。简化来说,它反映了历年缴费的总体水平。
将各项数据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基础养老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历年的缴费指数总和乘以1%。也就是说,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最终的基础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
缴费指数即当年的缴费基数与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之比。常见的60%、100%、300%等就是这一比例的具体体现。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按照100%的档次缴费一年,退休后能领取的社会平均工资的1%;60%档次则是0.8%;而300%档次则是2%。这表明,缴费基数越高,未来领取的养老金也会越高。
在考虑视同缴费年限时,情况可能会变得更为复杂。因为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视同缴费指数规定,有的地方则直接使用实际缴费指数。
从经济角度考虑,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在短期内看来是较为划算的选择,因为其性价比相对较高。但这也意味着最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会较低。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则是基于个人账户的余额以及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例如,50岁退休时计发月数为195个月,而60岁则为139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与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密切相关。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每月按照一定比例(通常是缴费基数的8%)划入。每年还会计算个人账户利息。这意味着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增长与缴费基数的比例息息相关。300%基数的缴费所产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是60%基数的5倍。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完全取决于长缴多得的原则。
由于每年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可能跟不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因此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而言,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一定的贬值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的养老金高低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紧密相关。也受到退休时的社平工资、计发月数以及参保缴费年份的影响。
就个人缴费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自己承担全部社会保险费用。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按20%比例缴纳养老保险的优惠。而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社保费用由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从费用角度来看,灵活就业人员自己承担全部费用时更为划算。
如果在企业工作并有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费用,那么选择企业参保无疑更为划算。但若是由个人承担全部费用,灵活就业人员自行参保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