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历史悠久的课文《守信之道》。此文描述的是宋庆龄少年时期的诚信事迹。关于这篇课文的背后却存在一些疑惑。在2007年三年级上册的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中,标注的作者为“牟文正”。
当翻阅到2016年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时,却惊讶地发现这篇课文的作者被标注为“孙永猛”。那么,究竟谁才是这篇课文的真实作者呢?
经过深入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本课代表可确认孙永猛为该篇课文的作者。孙永猛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曾担任山东省文化厅副一职。他的作品《女中之杰宋庆龄》便是这篇课文的出处。
至于另一位被标注的“作者”牟文正,他也曾写过一本书《名人童年故事》,其中包含了宋庆龄的童年故事。但遗憾的是,当年的教材编者并未进行详细的查证,导致了这一小小的错误。
(二)
在两版教材的结尾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2007版教材中,小庆龄选择了留在家中等待同学,而妈妈则同意了她的决定。
而在新版的教材中,描述了小庆龄在家人离开后的情景:她回到房间耐心等待,时而读书,时而弹琴。然而即使是小庆龄最熟悉的曲子,今天也总是弹不准。直到家中人吃完午饭回来,小珍也未能赴约。这更加突出了小庆龄对诚信的坚守。
这样的结尾让人感到更为震撼和有深度,也更能体现出这是一篇小学生课本应有的模样。
(三)
对于两版教材之间的改动,我深深觉得这新的版本更加适合被选为课本。其主要的两点优势为:
第一点是主题鲜明。新的版本不再仅仅是通过母亲的话来传达小庆龄是一个守信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引用了小庆龄自己的心声:“一个人在家是很无聊的,但我没有失信。”这无疑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点是生动描写。新的版本对小庆龄留在家的情景进行了更为详细和生动的描述。比如她在房间里耐心的等待,一会儿读书、一会儿弹琴等等。这样的描述既表现了小庆龄对失信后果的认识,又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
这样的改动不仅使孩子们在阅读时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能够得到文学的熏陶。我们的语文教材应该多选编这样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文学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