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年间,林则徐因在广东严厉禁烟并抗击英军,不料被投降派所陷害,被皇帝贬至伊犁。在道光的七月,林则徐在离别的时刻,辞别家人,心中充满感慨,随口吟咏,创作了两首七言律诗。这其中的第二首诗,尽管许多人可能没有读过全诗,但其中颔联的千古名句却广为传颂。这首诗便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这首诗展现了林则徐在面对流放处罚时,依然以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也体现了他在遭遇不公时的自嘲与幽默。虽然与唐宋时期的名篇相比,章法韵味上或许稍逊一筹,但颈联中的振聋发聩之语,却深深触动了每一个者的心灵。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的诗句中,林则徐以微薄的力量承担着重任,感到身心俱疲。他直言自己如果再继续下去,衰弱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定然无法胜任。这看似是表达一种解脱之感,实则是反话,其中蕴他的愤懑与无奈。
在情感低沉之时,林则徐却以激昂的笔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只要对有利的事情,我无论生死都会去做!怎能因祸福而避趋?”这句话展现了他无畏的精神和高尚情操。他引用《左传》中的典故,子产因赋税制度而遭受攻击,但他却坚定地说:“只要有利于,我生死都愿意为之付出。”林则徐化用此典故,表达了他与子产同样的热忱。
颈联中,林则徐又说:“现在的谪居正是君恩的体现,虽然我被贬到边疆地区,但仍希望能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虽然有牢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他自我安慰的话语,表达了他即使面对贬谪仍不忘的心情。
整首诗中,林则徐的情怀与遭遇不公的痛心情感得以直接或曲折地展现。他的末联以幽默的笔触写道:“我与妻子谈论着历史故事,我尝试吟咏着断送老头皮的诗句。”这里他引用了杨朴及其妻子的典故以及苏轼的经历来调侃自己即将远离家人的情绪。虽然内心是复杂的情感交织着悲怆和无奈,但他仍然能够在诗中表达出洒脱与旷达的情绪这使他的诗更加感人至深。
结合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拳拳之心的坚定和热忱正是他“以福国利民为己任自身生死尚且置之度外毁誉更不计及”的诗化表述。那句“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成为了无数者的座右铭在清末那个遭受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总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林则徐的个人情感更是他拳拳之心的真实写照让人在读之时不禁为之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