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岁月长河中,每逢新春佳节之际,正月初一便迎来了拜年的重要时刻。对于那些忙碌的都市人来说,青岛有着“有心拜年,十五不晚”的习俗,即只要未过元宵佳节,去拜访亲朋好友都不算晚。而当农历新年的初三到来时,大家会纷纷前去拜访姥姥和姑姑,而到了初五初六,则是走亲访友拜访丈母娘的时刻。
在这期间,大人们会交情,畅叙亲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为激动的莫过于给长辈拜年。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还能收到寓意着祝福的压岁钱。在青岛,这种压岁钱也被称为“压腰钱”或“磕头钱”。其寓意在于“压岁”,即把去年的“秽气”压跑,为孩子祈求来年的好运和顺利。
松提到,平度地区的亲戚走动时间已经提前至正月初二。而且,走亲戚的顺序也颇有讲究,一般是先拜访丈人,再去看望舅舅,而姑父和姨父则排在之后。相比之下,莱西的习俗则稍有不同,他们通常是先看姑妈,再去看望舅舅,最后才是拜访丈人及丈母娘。在走亲戚的过程中,携带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不同时代的礼物也各具特色,从上世纪60年代的饽饽、包子到80年代的桃酥、罐头,再到90年代的鱼肉、奶粉,直至如今的水果、酒类、保健品等。
时光荏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方面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岛始终传承着孝道与亲情。他们不仅对未来充满期待和祝福,对后代也寄予了厚望。尊老、财多人旺、求福禳灾等传统观念始终贯穿于年俗之中。
这些习俗与传统的主题历经千年而不变,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提醒大家,此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