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阁书店的故事与思考
在2019年的重庆,有一个特殊的时刻——位于杨家坪中迪广场内的钟书阁书店内。这里是视觉的影像捕捉到的阅读文化的瞬间。
当我在江苏省的阅教领域工作,曾深入参与了第二十届高中生阅读与写作大赛的指导工作。赛事的初赛便设计了两个作文题目:《书里书外》与《线上线下》。作为导师,我对学生的《书里书外》一题尤为看重,我的观点是“书中内容应专注于文学名著或理论经典”。毕竟,中学教育之中,名著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批改作文时,一篇文章让我感到惊喜与反思。这篇名为《阅读是自己的选择》的文章,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从他写下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他的阅读从小学到高中数十年间,读过成百上千的作品。但是这些书中没有一部是我们所熟悉的语文教材里列出的“必读名著”。反而是我从未听闻、未读过的一些书籍,如《铠甲勇士》、《查理九世》等。在作者的描述中,他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兴趣盎然,而这些作品对他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独特的、积极的。
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不仅因为作者流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更因为这背后所展现的年轻一代的真实内心世界。这也引发了我的深思。
从书本的内外世界来看,作者在面对外界的冷眼和轻视时,依然坚持自己的阅读选择。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非主流”作品,却成为了他兴趣所在。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他的注意,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他的成长!难道推动人成长的只有那些经典名著吗?
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中学生去“死磕”名著吗?我的答案是:并非一定要如此。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更深的阅读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名著在文学、艺术和语言上的造诣都是典范。但对于还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名著的深度和高度可能并不容易达到。他们更可能被那些情节新奇、人物生动、语言平易近人的作品所吸引。这样的阅读是出于他们内心的热爱和兴趣,没有任何的和功利目的。这样的阅读是自由的、畅快的!
我们是否真正关心过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呢?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真的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吗?还是仅仅为了应对考试?很多时候,我们是否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了学生?例如推荐《瓦尔登湖》等作品时,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这些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生活阅历?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这些作品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和阅读指导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所爱、所感兴趣的书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他们真正热爱阅读、享受阅读时,他们才能真正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并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