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书的理解与翻译
毫无疑问,古典文献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对于文言文知识的传授相对简化,更多侧重于故事叙述和人物情节的解读。而对于深层次、高难度的文献解读,往往超出了中学语文教育的范畴。更何况是涉及从古文字出发,深入探究古代思想社会的学术研究。
为了传承古代先哲的智慧,推动文明的繁荣发展,并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将那些深奥难懂的古代语言转化为流畅准确的现代汉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专业领域需专攻。大多数非专业读者面对古代文献时感到无从下手。
二是普通读者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即使有读者渴望理解古代的文章书籍,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自行探索。
三是文化普及的必要性。将殿堂文化转化为民间文化,是弘扬文明、提升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将古文译为白话文的热潮曾风靡一时。众多书籍对古代经典进行了译注,为普及古代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古文的翻译并非易事。明白其含义是一回事,准确传达其意思则是更加艰难的挑战,需要做到深入浅出。
那么,什么样的标准能够衡量翻译的质量呢?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严复,一位留洋深造的杰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仅在生物学翻译上有独到建树,还为翻译工作制定了具有普适性的标准。
不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的翻译,都需要考虑语言的规范和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时,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对应,更要考虑语言的流畅性和文化的传承性。梁启超之弟梁启雄在其著作中提到的《荀子简释》便指出了这一点:古文与现代文在句法上存在差异,直接翻译可能导致意思的失真或不通顺。
尤其是对于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古诗不仅包含意思,还蕴含了音律、节奏和形式的美感。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后,虽然意思明白了,但那种独特的美感和形式却难以重现。
在古代,对古文的解释被称为“训诂”。简单来说,“训”就是疏通古文,“诂”就是用现代的话解释古语。这种传统的解释方法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不仅是注疏章句之学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以严复在《天演论》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以此纪念他对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伟大贡献:“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严复的翻译才华,也展现了他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