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发现许多网红主播纷纷出现在街头,和孩子们一起演唱《孤勇者》并对其“对暗号”。这不仅让许多家长感受到了与孩子的互动氛围的加深,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对于儿童流行音乐的讨论。《孤勇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现象,被称为“人类幼崽的巴浦洛夫实验”。
相较于儿歌的变迁,我们也不禁思考起中文儿歌的过去与未来。曾经,儿歌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现在,孩子们似乎更多地接触到了流行音乐的熏陶。儿歌歌单似乎很久没有更新,而中文儿歌的现状和未来方向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文儿歌的历史与变迁
儿歌,这个有着超越三千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早在古代的《列子》中就有记载的《康衢童谣》,被视为最早的儿歌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儿歌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民国时期,音乐家们开始尝试用学唱歌的方式在儿童中普及国语,创作出了许多传唱至今的作品。新成立后,儿歌创作迎来了全新的机遇,许多脍炙人口的儿歌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丢手绢》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进入千禧年后,儿歌创作逐渐陷入期。尽管如此,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取代儿歌的地位,成为孩子们的新宠。无论是《小苹果》还是《青春修炼手册》,都展现了流行音乐对儿童的吸引力。
中文儿歌为何“失声”?
相比繁荣的海外儿歌市场,中文儿歌的“失声”现象显得尤为突出。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内容缺乏潮流性、制作粗糙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断层使得儿歌创作变得冷门,年轻的音乐人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老去的音乐人又难以跟上新潮的脚步。
与此海外儿歌市场却蓬展,许多都设立了儿歌奖项和权威颁奖礼来激励音乐人参与儿歌创作。比如设立的家长选择奖(PCF),针对儿童领域的产品选出经典、金牌、银牌等位次。
儿歌市场的现状与机遇
尽管面临挑战,但儿歌市场仍然充满机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儿歌载体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儿歌书籍、磁带到现在的儿歌网站、App等。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品牌开始关注并投入儿歌市场。
在“双减”背景下,学科类教培机构退出原赛道,音乐等美育教育走热。这为中文儿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家长们开始更加关注儿童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接触的内容筛选也更加谨慎。
结语
中文儿歌的发展虽然面临挑战,但仍然充满希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音乐人和企业能够关注并投入到儿歌的创作和推广中,让儿歌重新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