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27亿美元的收购金额,折合币约为160,引起了业界的热议。那么,在这笔大手笔的交易中,谁是真正的赢家呢?
从投资角度看,部分投资者或许并非赢家。
美团本次收购的估值低于摩拜上一轮融资的估值。摩拜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为38.25亿美元。在摩拜短短三年的融资历程中,共融资近170亿币,平均每季度就有一次融资。在这次出售中,虽然价格相近,但需注意的是其中有11亿为债务,实际现金仅有约100亿。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股东可能无法完全收回投资。
而且,退出机制对于股东并不平等。只有创业团队以及A、B轮的股东可以退出,后续的股东则需等待不明确的解决方案。
也有例外。比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被一些人视为这次交易的赢家。一位投资人表示,她的个人价值在这笔交易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尽管大多数投资者对此次方案并不满意,但在最后的董事会决策中,公司选择了接受美团的收购。
除了美团的收购,摩拜还曾考虑过接受滴滴与软银的联合注资方案,估值为45亿美元。
从公司运营角度看,摩拜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公司流出的财务数据,摩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现金流入主要依赖于用户押金。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押金并不能确认为收入。公司还背负着超过10亿美元的债务以及供应商的货款。
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摩拜的日订单量不足1000万单,每月营运支出约4亿币。面对这样的经营状况和持续亏损的压力,摩拜只能寻求外部救赎。
第三点,从行业角度看,“摩拜贱卖”可能成为未来平台类公司的缩影。
许多平台类公司都采用烧钱模式进行运营。如果无法在烧出像样的平台之前就停止烧钱,那么被一个合适的公司接盘可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贱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平台类公司的最佳出路。
近期金融的紧缩以及互联网企业倒下的现象表明了这一点。从2017年开始着手去杠杆,防止金融虚化,资金流向能够创造现金流的行业。当收紧时,像摩拜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自然会受到巨大影响。
第四点,美团收购摩拜后的未来如何?
美团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也是一个烧钱的主。它正在与滴滴竞争外卖和出行市场。通过收购摩拜,美团希望实现生态系统的完美迭代:骑车的同时顺手送外卖。美团的估值问题以及其与滴滴的对抗都让人对其未来充满疑问。
美团的估值可能存在水分,而其与滴滴的对抗则是一场的烧钱大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团收购摩拜后究竟会玩出什么样的新花样?其生态圈里哪个业务能真正?哪个是其的“狗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美团还是摩拜的未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两大独角兽企业的下一步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