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先生因忙于夏收秋种而突发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本以为只是天气炎热导致的中暑症状,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却未见缓解,最终被家人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急诊。经过一系列检查,王先生被确诊为中风,具体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一名外卖配送员杨先生在送餐途中突然感到头晕,下肢无力,同样误以为自己中暑了,选择回家休息。随着症状的加重,杨先生来到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市中心医院内科三病区傅国惠对此发出提醒:炎炎夏日,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意外开始进入高发期。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区分“热中风”和“中暑”呢?
傅国惠介绍,中风,即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在高温天气中,中风有一个特殊的别称,叫做“热中风”,大多数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在夏季高温时,排汗增多,体内水分流失,血液含水量减少,血容量下降,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诱发中风。特别是老年人,血管老化、存在三高问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高温天气可能引发不适,导致情绪波动,血压升高,也是诱发中风的一个原因。
对于“热中风”和“中暑”的辨别,从年龄层面看,青少年、儿童更容易中暑,而中老年人则多考虑中风。从体质上判断,体弱的年轻人及孕产妇容易中暑,而有三高和冠心病史的人发生“热中风”的风险较高。
人一旦中暑,体温往往超过40℃,因为体温调节功能衰竭,可能无汗;而中风患者可能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体温不一定很高。
那么如何正确预防“热中风”呢?
要避免动作过猛。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若受到刺激脱落,可能导致中风或心梗。傅国惠建议,颈动脉狭窄或有斑块的人,生活中应避免做“猛回头”等剧烈动作。
空调温度应设置为26℃。若空调温度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进出时可能导致血管收缩或扩张,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梗或心梗。建议空调温度与室外的温差控制在8℃以内,如气温过高,室内温度也不应低于26℃。
晨练时间不宜过早。过早的晨练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清晨交感兴奋,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发病风险。建议将锻炼时间改在晚饭后。
保证饮水量至关重要。夏季出汗多,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发中风。建议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至2500毫升,睡前和起床后也应喝一杯水。
饮食要清淡健康。坚持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同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充足的睡眠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一环。休息不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建议每晚保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