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片苍茫大漠中,气势磅礴的推土机队伍纵横交错,将沙地塑造成深深的辙痕,又遭到大自然的反击——漫天风沙的覆盖。这场景,恰是大自然伟力和人类毅力的交锋处。
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斗,一条贯通“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尉且沙漠公路正式开通。这一壮举,使新疆且末到库尔勒的行车里程大幅缩短,时间也从原先的十二小时锐减至六小时。网友惊叹:“这是征服‘死亡之海’的‘基建狂魔’!”但背后的故事却是由平均年龄仅二十九岁的年轻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传奇。
他们深入沙漠腹地,无水无电无信号的环境,与风沙、高温、寂寞为伴。一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青春在这片沙漠里开出了一条堪称奇迹的“生命之路”。在面对沙漠里的沙山和高洼地时,他们并未退缩,而是用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沙漠修公路,推平沙丘是首要任务。杨文杰和他的同事们如同蚂蚁搬家般,驾驶推土车重复着推沙、铲沙、运沙的动作。最大的挑战在于那座犹如30层楼高的沙山。他们采用“剥洋葱”的方式,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其夷为平地。施工过程中,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研讨,最终选定“三层推法+机传输”施工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年轻人们在沙漠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他们用勇气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与此每个人都要学会与风沙和酷热打交道。这里是最干旱的地方,全年平均降水量极低,而蒸发量却极高。沙尘暴是这里的常态,初次到来的建设者们需要适应这样的环境。谭陈作为测量队长,他和同事们需要在实地做好标志,但沙漠里的风沙会所有的标记,他们只能反复修复。他们还要应对高温和沥青的温度考验。在铺设沥青时,工人们几乎是在高温下煎熬。但即便面临如此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们依然坚守岗位,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为了保护建好的公路免受黄沙掩埋,建设者们采用了被称为“魔方”的“草方格”技术。这是一种用芦苇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的技术。在起伏不平的沙地上施工完全要靠人工完成。此外还建立了防沙栅栏作为阻挡风沙的首道“防线”。这些防沙固沙工程是人类与大自然搏斗中的智慧结晶。
跨越塔里木河时,建设者修起了特大桥梁以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和对胡杨林的砍伐保护生态环境。这些年轻人在与大自然搏斗中也学会了与之和谐共处他们希望留下的只有道路其他什么也不留下。真正看到尉且公路时它像一条漂亮的黑丝带飘落在“死亡之海”上成为解决南疆百姓出行难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大美新疆的希望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