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2025-04-3004:25:01常识分享0

唯心哲学观点强调心灵的主导地位,认为真实存在之物仅限于心灵之中。一切物质对象、数、观念等,都被视作心灵之内或依赖心灵而存在的事物。

笛卡儿虽未自称唯心者,但其思想框架为后世唯心论者所采纳。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主张我们唯一能直接认知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为后续的唯心论者如莱布尼茨和乔治·贝克莱提供了理论依据。

莱布尼茨坚信物理实在仅是存在于非物质单子中,包括上帝的心灵的“知觉”,体现了唯心的观点。贝克莱则持有更为极端的唯心立场,认为存在即是感知,且主张除上帝外,我们无法感知超越于心灵之外的任何事物。

在贝克莱的哲学中,我们的知识、观念与外界物体的存在紧密相连。他提出,我们之所以能感知到石头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拥有关于它的观念(经验),包括视觉表象、触觉、重量感知等。同样地,他认为我们能够认识宇宙及万物皆因我们的心灵所预设。

贝克莱晚年成为一名教育传教士,他的学说也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方。

虽然这种极端形式的唯心观点听上去较为独特,但却是基于深入的哲学思考与稳固的逻辑论证。

唯心可基于经验论前提提出,即我们所知的事物仅基于经验,而经验之外的事物则无法被认知。它还可以从上帝的本性和其作品进行论证。无论从柏拉图的视角还是其他哲学家的思考出发,唯心均代表着一种深入思考人类经验的哲学方向。

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们所倡导的唯心观点中,伊曼努尔·康德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世界是由我们的概念所构建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先验性理论。

康德认为我们的心灵构造了世界的方式是按照某种先验规则进行的,这种规则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他进一步将世界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我们通过知识来认识的领域,另一个则是涉及等实际事务的领域。

康德的这一理论融合了知识与的双重追求,他认为科学和不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并彼此间相互支撑。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虽然采用了唯心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但他描绘的世界图景充满了阴暗。与此黑格尔以他特有的方式构建了理性的世界图景。

黑格尔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它通过所有人和历史来展开自身。黑格尔强调科学、道德行动和都是精神朝向自我理解运动的不同方式。

无论是哪一派别的唯心者,他们都致力于整合基本观点与对世界的理解。他们利用严谨的论证来支持各自的立场。唯心哲学坚信决定世界的核心因素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