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渣男”一词的探讨。现今抖音上,一股“渣男风”盛行,各种“鉴渣”、“渣男语录”、“渣男之歌”等热潮汹涌。
这些热潮仿佛买菜攻略一般,简单粗暴地总结了渣男的特征,让人一目了然。而“渣男锡纸烫,渣女浪”的流行语,虽然让人质疑是否是tony老师在抖音的软广,但也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情的一种现实观察。
现实中的渣男现象,其实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标签所定义,无意间接受这一标签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在顺口溜和短视频的攻势下,渣男的形象可能更加突出,或者为了迎合标签效应而表现得更为明显。
与此对于渣男现象的讨论也形成了两派:一派是“倒渣派”,强调揭露和批判;另一派是“挺渣派”,为渣男翻案,认为他们有独特魅力。无论哪一派,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焦虑。
这种焦虑在短视频平台上被放大,仿佛每个人都在教你怎么做,但却没有人教你如何独立思考。你刷过的每一个抖音视频,都可能是算法揣测你的喜好后为你输送的三观。这种环境下,人们很容易被各种景象所迷惑,生活在光怪陆离的虚幻假象之中。
从纸媒时代的《知音》《家庭医生》,到微信时代的咪蒙Ayawawa,再到如今的短视频时代,我们似乎始终在寻求感情的解答,却始终无解。每次感情问题的出现,都带来一阵无解的焦虑。而传播媒介的迭代,只是改变了贩卖焦虑的方式。
在短视频的浪潮中,年轻人仿佛患上了感知障碍,不断被人告知“他爱不爱我”“我爱不爱他”“他是不是渣”。而只有在高浓缩的短视频或是电影中,他们才能到所谓的“真情”。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培养,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和标签所影响。感情的问题,终究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