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二十六岁,身处故乡的小镇教书。在这片土地上,我已然被冠以“老闺女”的称号,有时甚至与“剩女”相提并论。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始终不忘发展自己的爱好。
偶尔写些小文章,通过邮局寄出。无论是否被发表,写作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旦文章得以发表,那微薄的稿费便足以令我欣喜若狂。曾有一次,我在一家省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千字文,稿费竟与我一个月的教学工资相当,这无疑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我的家庭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无需我依赖稿费度日。这些稿费让我得以购买喜爱的书籍和报刊,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未能发表的文章,我也权当是练笔,它们构成了我业余生活的美好记忆。
有一次,一则广播稿在省电台播出,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一位青年教师听闻后,特地来学校向我咨询电大入学和投稿的途径。我虽因故未听首播,但得知此事后的我仍向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自此之后,我不断收到来自城乡的信件,令我成为了同事和邮递员们的话题。面对每一封信,我都尽力回复,希望用自己的善良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在迷茫中寻求帮助的来信者们,他们的心情也曾是我的真实写照。
信件和回信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我们探讨理想、事业、爱情、婚姻等话题,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与一位名叫小S的青年的通信尤为特别。他的字迹秀丽稳健,口吻体贴、理解、大气、平等,令人感到安全和可靠。
我们通过信件交流名人的婚姻爱情、青年人的理想婚姻和事业等话题。他甚至分享了他在胶东半岛度过的美好童年。我们的通信从最初的生分到后来的熟悉,再到后来的亲密无间。过去的伤痕却让我难以完全敞开心扉,我对他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警惕。
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来到我从教的学校看我。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他的出现让我感到惊讶和喜悦。当我们独处一室时,我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他的某些行为让我产生了误解和疑虑,使我对我们的未来感到迷茫。
尽管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我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他。在他离开后,我仍不由自主地等待着他的来信。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等到他的回音。于是我开始给他写信,希望至少能得到一个答复或报个平安也好。但我对他已经不抱希望了在他面前我总是低下头仿佛深陷尘埃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我害怕连自己都会迷失在这片低谷中
过了不久我收到了他的信他感谢我家的盛情款待并表示家人也是善良的一家人然而对于我们之间的事他却避而不谈后来他又以各种借口向我借钱并解释他并不看重金钱直到最后我才明白自己被当作了耍弄的对象但我还是想不通一个骗子会去听电台的节目吗?
家人对我提出了警告和建议对我而言更是鞭策她去正视我的内心生活我也不再为过去所困此后受此事影响我所教的班级成绩有所下降我也因此倍感压力和痛苦但我也从中汲取了教训并告诉自己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己的出路活出自己的色彩哪怕在寻求的路上倒下也在所不惜
如今青春已逝岁月飘逝我在街上偶尔看到高个儿红脸的青年便会想起他感叹时光的同时也祝福他幸福无论我们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都曾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过痕迹那时的我们懵懂探索如今各自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但愿他一切安好。
然后我轻轻地对自己说:他只是留在我青春日记里的几页而已留在他给我的信件中而如今这些信件已经泛黄正如网络世界里的情感一样再真挚的情感也终将是雾里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