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的舞动之歌
在广东中山隆都地区,有一个与自然生活环境相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鹤舞。这并非单纯的舞动,而是一个有着丰富背景与故事的群众舞蹈,深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传统中。鹤舞源于明代时期,更是在清朝及民国年间繁荣盛行,特别在沙溪镇的申明亭村被广泛传播。
鹤舞,其名字蕴优雅与高洁的象征。在明清两代,每十年便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出鹤”活动,而到了民国时期,这一传统得到了沿袭。历史记载中,如1931年、1946年以及新成立后的几年间,申明亭村都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鹤歌鹤舞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本地赢得了赞誉,更在1956年的华南民间艺术邀请表演中荣获一等奖。
申明亭村位于西江下游的冲积沙滩地带,这片土地曾是自然生态的宝库。村中翠竹、流水、鱼虾与白鹤共生共存,白鹤经常栖息于竹林间,觅食于水中,这一切都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民们对白鹤怀有深厚的情感,将其视为仙鹤的化身。
据史载,明朝时期,申明亭乡的杨姓先民们崇尚学问,一旦有人学有所成,便视为家族的荣耀。于是,他们以当地常见的白鹤为灵感,结合方言中“鹤”与“学”的谐音关系,创作了鹤舞来庆祝学者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对成功的祝贺,更是对后辈的鞭策与鼓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鹤舞在清代融合了蚌舞,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鹤蚌相嬉。进入民国时期,舞蹈中又加入了鲤鱼灯作为前导,名为引鹤,进一步丰富了舞蹈的观赏性。音乐方面,从传统的鹤歌伴唱逐渐发展为结合广东音乐的《得胜令》《赛龙夺锦》,加上敲击乐的节奏,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鹤歌,作为当地的特色民间歌曲,用隆都方言演唱。其歌词以七言绝句为基础,不受平仄限制,由歌手即兴发挥,可以独唱或进行斗歌比赛。在清朝的光绪至宣统年间,申明亭杨氏大宗祠门口都会搭起舞台,进行激烈的斗歌活动。
如今,鹤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申明亭村的历史变迁、村民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敬畏。2007年6月,鹤舞被正式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更加坚定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