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即便连祖父科考案这样的家族大变故都未详记,鲁迅为何却特别描述了三味书屋呢?
这与鲁迅的写作初衷密切相关。他创作《朝花夕拾》并非仅仅为了重温往昔生活或记录家族、个人的历史,而是出于现实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章中,鲁迅重点阐述的便是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他期望儿童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感受其生机与活力,因此详细描绘了百草园的生活。他倡导教育应更加宽松,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故写到了三味书屋。
在当时的背景下,私塾中心、罚跪是司空见惯的做法。三味书屋却展现了一种更为开明的教育氛围。虽然也有戒尺和罚跪的规矩,但并未频繁使用。学生们在这里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溜出去捉苍蝇喂蚂蚁,课堂上也可以玩耍。寿镜吾先生的教育方式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授知识的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逐渐增多鲁迅的阅读材料,丰富对课的内容。
在旧时的教育环境中,教育颇为盛行。父母或老师对孩子动粗是常态。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记录了一首当时的儿歌,反映了孩子因背诵不下书而遭受的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私塾出现了度的教育方式。《知堂回想录》就描述了某些私塾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惩罚,如用竹枝打学生脊背并洒盐、夹学生耳朵等。
相较之下,三味书屋的教育方式更显开明。学生在如厕方面享有完全的自由,只需告知老师即可。有时学生会借机溜到后园玩耍,以至于老师需要大声询问“人都到哪里去了?”。周作人也在三味书屋学习过,他见过寿镜吾老师打学生手心,但仅仅是象征性的惩罚。
鲁迅曾带领三味书屋的孩子们对广思堂的不当教育行为表示抗议,他们了广思堂的笔墨和砚台,折断了撒尿签扔在地上。广思堂这种对学生不友好的私塾在当时很普遍,而像三味书屋这样既有学问的老师又对学生严格温和的教育环境却很少见。鲁迅用半篇文章来重点讲述三味书屋,推广其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就像他记述长妈妈为自己买《山海经》、藤野先生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样。
鲁迅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他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温暖和尊重,更少和专横。他的写作正是基于这一简单而坚定的理想。他以笔为武器,为了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而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