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之草书艺术深受李邕、黄庭坚与米芾之影响,其功力之深厚,令人赞叹。其晚年之作品尤为变化多端,风骨烂熳,流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世人常言:“枝山草书独步天下,妙笔生花,岂能只雄踞三吴!”清代朱和羹亦曾赞誉:“祝京兆之草书深得右军之神韵,时而流露出的粗犷气息更是别具一格。其小草之作,则显得顿挫纯和,字里行间皆显茂密,既有丰厚的致意,又显得萧远脱俗,几乎可与褚公媲美。”
祝允明之科举仕途颇为曲折。虽年仅十九便中秀才,然而接连五次参与乡试才终于在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之后七次参加会试均未能中第。而后在其子祝续于前一科中进士后,祝允明虽断绝了科举念头,却以举人身份选为。于正德九年(1514),他被任命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再至嘉靖元年(1522),调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虽然此后他因病归乡,但其才华仍为人所共仰。其擅长诗文,尤其精于书法,声名远扬。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四人合称“吴中四才子”,更是明中期书家之代表的文徵明与王宠的同辈。其早年之楷书,精细严谨,取法赵孟睢宜炝迹等大家之长。而其草书则李邕、黄庭坚、米芾等大家,功力深厚,晚年更注重变化,其风骨之烂熳更是为人所称道。他的《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作品皆为世人传颂之佳作。其墨宝如“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等皆为后世所珍视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