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我国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俗。“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我们再次迎来了这个充满温馨和敬意的节日。在这一天,登高望远、佩茱萸祈福、饮重阳酒、吃重阳糕等活动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今天,有幸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老师为大家解读这些习俗背后的深意。
汉代的一则故事记载:“汝南桓景一家人在费长房的指点下,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成功躲避了一场大灾。”这背后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人在特定日子的寄托与。登高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古人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的心愿。中的宝塔更是强化了这一和避灾的意义。萧放老师提到,除了祈福避灾的意义外,登高还能促进身心健康。深秋时节的登高出游,不仅能开阔视野、放松心情,更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来临前调整身心的好机会。因此很多人选择在这天登高,也是寓意强身健体、寓意新一年健康长寿。
谈到茱萸,我们自然会想起王维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在古代被视为能够辟邪之物,同时还有着补虚的效。在古代民俗中,重阳节被认为是凶日,而茱萸的浓烈香味则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鬼。古人在这一天会给孩子佩戴茱萸以求辟邪和保护。而菊花的生命力在秋霜之后依然顽强盛开,因此被古人认为具有生命力强的表现。饮用菊花酿制的重阳酒便具有了延绵益寿的作用,老人则会在这一天饮重阳酒以祈长寿。
除了这些习俗外,重阳糕也是这一天的传统食物之一。在汉朝时,人们用黍米制成膏状的食物用于祭祀。后来,重阳糕上会放小羊的装饰品,寓意“重阳”,又由于糕与“高”谐音,寓意节节高升。萧放老师表示,无论是登高、佩茱萸还是饮重阳酒、吃重阳糕等习俗,都是古人表达和期望的方式。在今天看来,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俗学会副会长萧放 ,为我们深入解读了重阳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古人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