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昀乔(广西大学)
一位80后的家长廖女士在观摩了某校的运动会开幕式后,不禁对如今仪式感的营造感到惊讶。她疑惑地问道:学校运动会何时变得如此隆重?这背后,实则是各班级间无声的较量。为了在开幕式上脱颖而出,一些班级精心策划,甚至邀请专业人士指导排练,并配备品牌装备来打造独特形象。
学校运动会的初衷在于锻炼学生体质、培养集体精神和协作能力。当简单的入场仪式变得过于繁复,当攀比之风在表演中盛行,当浮夸和形式侵占运动场时,运动会的本意便逐渐被掩埋。此时的运动会,已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老师和家长们希望通过开幕式的入场表演为孩子们留下难忘的青春回忆。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值得鼓励。部分家长全权包办的做法,虽然初衷良好,却与学校运动会的初衷有些许不协调。从班费中支出的巨额费用,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购置的华美服装和大型道具虽然一时风光,但多数不适宜日常使用,且占用空间、积灰落尘。这不仅增加了环境压力,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青少年而言,过度追求入场表演的华丽,以金钱来衡量“胜利”,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真正的会应当是学生的盛会。自应回归到学生手中,家长和老师应起指导和鼓励的作用,而非过多干预。在编排节目时,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的创意和想法得以展现。这样的“仪式感”,远胜于单纯的物质堆砌。
运动会应以运动为核心。各班级间的竞争应是健康的,比拼身体素质和能力才是真正的较量。相较于外在的装饰和打扮,真正的运动能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仪式感并非仅靠排场来体现,进取心也不应成为攀比的借口。以“钞能力”为主导的校运会入场表演并不被提倡。让运动会的初衷回归到运动本身,让学生成为主体,别让学校运动会失去其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