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下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受科技能力的约束,我们所设想的未来产品与实际实现之间总是存在差异。
在想象中,或在科幻电影里,全透明的手机曾被描绘成那样一种理想化的设备。手机整体仿佛由一块玻璃构成,光滑而通透。
亦或至少期待它能够是这样的。核心部件虽然不能完全透明,但能尽可能地缩小其体积,使屏幕更大且透明化,这样整机便更加酷炫。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像联想这样的公司在2009年推出了所谓的透明手机,只做到了屏幕透明而已。手机的下放按键和电池部分虽有所缩小,但依然占据了较大的空间。虽然在这期间有许多厂商申请了关于透明手机的专利,但因技术瓶颈,始终未能实现量产。
而在最近的CES 2015展览上,一款被广泛期待的透明手机终于问世了。然而结果却令人有些失望——该款手机仅实现了外壳的透明化。这款手机搭载了4.7英寸的IPS显示屏,分辨率仅为中等水平,主摄像头为800万像素,并配备了1.5GB RAM和16GB的ROM存储空间,还搭载了前置摄像头以及运行Firefox 2.0操作系统的同时支持4G LTE网络。据了解,其定价相对较高,达到420美元,折合币约为2610元。
面对这样的现实,不禁让人感叹,要想达到我们心中理想的全透明手机效果,当前的技术水平仍需迈过许多难关。大屏幕背后必然涉及电池技术的挑战;而如何在维持大容量电池性能的同时减小其体积是极为不易的。手机上还包括众多的电路、芯片等元器件,大幅压缩它们的体积也绝非易事。全透明的屏幕更是对显示效果构成威胁,除非在屏幕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