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筋灰为什么很少用了

2025-05-0307:07:05常识分享0

金宇澄在长篇小说《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中巧妙运用了上海方言,使得书中的场景更加鲜活生动。

在这本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许多大家熟悉的方言词汇,如“结绒线”、“打相打”等,这些词汇让上海人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书中也有一些不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方言词汇,比如“纸筋灰”。这个词在《繁花》的“第拾壹章·壹”中仅出现了一次,可能许多读者对其并无深刻印象,甚至因词义不熟悉而忽略掉。

在描述老式房屋建造的过程中,上海人称房屋户型为“两万户”,这种由五十年代苏联专家设计的房屋,沪东沪西共建造了约两万间。书中描述的房屋为两层砖木结构,楼上采用的是杉木地板,楼下则是水门汀地坪。而在墙壁和壁脚的外侧进行粉刷时,先要进行刮糙处理,用类似于砂浆的东西将墙面大致刮平,随后再罩上一层纸筋灰。这里的纸筋灰,其实是用石灰与纸筋混合搅拌而成。

说到纸筋灰的制作过程,也颇为讲究。先将块状生石灰放入水中让其溶解,然后加入纸筋进行搅拌。这里的纸筋可以直接购买已经捆扎好的粗纤维,农村人还会将乱稻柴用机器打碎后作为纸筋使用,效果更佳。这样的纸筋灰不仅能增加粉刷后的附着力,还能防止开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凡是建造房屋大多使用纸筋灰。

《思南文学选刊》中的一篇文章提到:“梁上面是二楼的地板,泥墁条用纸筋水泥墁上,外面再搪一层石灰,就是一楼的天花板。”这里关于“纸筋”的使用似乎存在误解。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浇地坪或粉刷,纸筋的添加方式是有严格要求的。而从例句来看,这里做的是“泥墁条”,并不需要加入纸筋。纸筋因其较为“脏”,如果掺入水泥中可能会影响其凝结的牢固度。

这两个关于“纸筋”的例句对比十分有趣,从中也可以略见方言的一种现状。各地的方言大多诞生于农耕社会,并依附于农耕社会,因此大量词汇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纸筋(灰)”就是这样一个有鲜明农耕特色的方言词。随着近几十年社会面貌、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的依附条件不断递减、消失。加上普通话的全面普及,人们对方言的感知、情感以及理解程度也在逐渐降低。方言被错用的情况就屡见不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