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心声:初二男孩的之路
近期,不少家长都遇到了“初二男孩叛逆”的难题。
事实上,初二阶段男孩的叛逆行为并非个例,网络上随处可见相似的求助和讨论。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
看看他人家的故事,总能找到些许共鸣。如麦家的儿子,在步入青春的时期也曾经封闭自己三年,最终经过时间的磨砺,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又或是辽宁丹东的徐先生,面对14岁叛逆的儿子,选择陪伴他游历全国,而后儿子重新回归学校,状态有了显著改善。
自家孩子初二时也曾有过“不可一世”的叛逆期,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深感痛苦与挣扎。但欣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逐渐走向成熟与稳重。
我们逐渐领悟到,男孩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非他们的本质变“坏”,而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叛逆”二字是我们对孩子的片面评价。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便简单地将之定义为叛逆。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展现出贪玩、学习不主动、磨蹭拖拉等一系列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实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我们应深入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而非仅凭表面现象就给他们打上标签。
《野性养育》一书提到,13至17岁的青少年处于成长迷茫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的脸上可能开始长粉刺,唇上长出胡须,身材走样,激素增多,这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这一时期的他们傲慢自大、追求身份认同,却常常被限制和束缚。他们烦躁不安,却又不知如何排解,于是通过一些来宣泄情绪。
这种所谓的“坏”行为,实则是他们迫于无奈的选择。为了更好地与这一阶段的男孩沟通,我们需要抛弃传统的指责与批评,采用更为温和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先与孩子讨论梦想和学习目标,引导他们为了梦想而主动学习。在限制孩子的兴趣之前,我们应先思考这些兴趣对孩子的心理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如果这些兴趣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情绪调节,我们应予以支持。
当我们对孩子某些看不惯的行为提出建议时,我们可以使用更为温和和正面的语言描述。比如孩子没有打扫房间时,我们可以说:“我注意到房间有些杂乱,你或许需要帮助整理一下。”
与孩子沟通时遵循4P原则——陪伴、坚持、耐心、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解决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的问题。
《野性养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男孩从13岁到17岁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家长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它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了内容,从2岁到22岁都有详细的指导,帮助家长早做准备、少走弯路。
书中还探讨了男孩的智力发展及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并与其进行更为顺畅的沟通。
这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它不仅有理论介绍还有案例分析和具体方法。它可以帮助任何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家有男孩,《野性养育》这本书值得一读。
【点击这里】购买《野性养育》
@凝妈悟语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我已有10多年的育儿经验。我深知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与收获。
在这里分享我的育儿感悟、陪孩子阅读与启蒙的经历以及干货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