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人们热议着南平市旧址延平区与新址建阳区的对比。每个人的观点都带着浓厚的家乡情感,作为过客的我,愿意以更客观的视角来剖析这两地的发展。
我是刘峻言,在上一集的节目中,我们乘坐了“时光机”,见证了建阳如何从狭窄的古城逐渐崛起。这座城市从县坊开始,沿着桥梁和渡船逐渐扩展,最终在水南、童游和水东等地扎根。
对于县城而言,建阳的发展已经堪称飞跃。建阳的发展与壮大仅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完成。为了再造南平市,建阳在山区开路架桥,成功建立了西区生态城、武夷新区和闽北经开区等全新区域。
这些区域之前都是难以开发的丘陵山区,如今被完全推平,建设成一座座崭新的城市。这对建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愿意将建阳新城的分布和建设历程比作一串串葡萄,如古闽大道和童游大街就像果梗,然后多点开花,培育出颗颗肥美的果实。
山川与河流的阻隔使得每一处组团型城区仿佛独立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每个组团都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需遵循邻近城区的道路风格和建筑形制。比如西区生态城,它与建阳老城由一条路相连。走出古西门的丁字路口,你会惊讶于新城的豁然开朗。这里的街区经过削山建城,留下了明显的开发痕迹。
在西区生态城、武夷新区和闽北经开区这三片新开发区中,西区生态城的回填工程量最大。这里原本的山高林密,开发难度极大。但这里靠近建阳人口密集处,又是通往南平市各大组团的枢纽。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通它可以直接抵达考亭,大大缩短路程,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帮助。
深入了解建阳的城市文化,你会发现这里对古建州辉煌的文化产业极为尊崇。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如同城区一样,源于一点,然后开枝散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一文化主脉络的根基在于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朱熹。他的和弟子们丰富并传承了朱熹的学说,使建阳成为宋时华夏学术的中心。
要体验建阳的文化精髓,考亭书院是必去之地。朱熹的一生中,多数时间都在教书育人。他参与修复和讲学的书院多达67所。考亭书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教育史上的影响足以与其他任何书院比肩。
朱熹的父亲被考亭的山水所吸引,朱熹也将余生的最后一处讲学之所定在了这里,初步命名为竹林精舍。随着追随朱熹的学子越来越多,考亭书院进行了扩建,并更名为沧州精舍。此时的朱熹思想最为成熟、阅历最丰富、学识最精进,考亭书院因此声名远播。
随着考亭书院的兴盛,建阳的印刷产业和建盏也名声大噪,达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即使它们曾有一段时间的衰落,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考亭文化产业的开发再次兴起。
建盏的釉质独特,犹如孔雀羽毛般斑斓,既为优质的饮茶用具增添了观赏价值,又增加了投资属性。如今,许多建盏商家利用网络直播销售,增加了开盲盒的玩法,为商品增添了神秘性和趣味性。
论及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建阳无疑走在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