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教授的见解:托尔斯泰与的阅读桥梁
借由《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的再版之际,耕教授分享了他对托尔斯泰有关认知与理解的独到看法。
托尔斯泰的一生可谓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除了军事生涯外,他的笔与书成为了他表达思想的终身伴侣。他的涵盖90卷之巨,涉猎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在他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中,藏有逾两万册的书籍,涉及30多种文字,仿佛一座小型的国际图书馆。尽管在世时未曾接触中文原著,但像《道德经》、《大学》、《中庸》等中文古籍的西译本以及相关主题的译作如《中土之国》、《古典作家》等,都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那么,为何托尔斯泰会对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托尔斯泰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持有批判态度,而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与儒释义则颇为推崇。他坚信,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对科技进步的盲目追求,而在于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平静。他特别欣赏人所倡导的和平、勤劳、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这在《孔子的著作》等作品中有所体现。
托尔斯泰对老子的“无为”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与他自己否定权力、倡导人的自我节制的主张相契合。在信件中,他甚至将“无为”与教中的禁欲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避免恶行的最行。托尔斯泰还特别强调了“勿以抗恶”的思想,这与他阅读文献时所发现的非思想根源相呼应。
托尔斯泰尤为担心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可能走向的道路而背离其传统智慧。他在信中曾表示忧虑和恐惧,尤其是当他听到或读到有采用武力对抗外国的愿望时。他希望能继续坚持其传统的智慧,即过和平的、农耕的生活。
历史并没有按照托尔斯泰的设想发展。尽管他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但在今天看来,实现这样的乌托邦仍需时日与努力。而今天的世界更加波谲云诡,相信如果托尔斯泰尚在世,他定会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复杂多变的。
